「白天吃很少,晚上卻忍不住翻冰箱?」營養師揭關鍵錯誤:你晚餐蛋白質不夠!
45歲的林小姐,165公分、70公斤,看似控制飲食,其實晚餐常常只吃白飯配青菜。結果每到晚上8點,就控制不了地找零食,體重也一路卡關。營養師方方追蹤她的飲食後發現,她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竟不到30克,遠低於建議標準。當飲食中蛋白質不足,就容易造成血糖波動、飢餓感反撲,讓人難以抗拒深夜進食。
調整飲食後,林小姐三個月成功瘦到59公斤,腰圍也減少了12公分,最大的改變是:「晚上看劇時,已經不會想吃零食了!」
晚上特別容易餓?可能是「吃錯東西」而不是「吃太多」
林小姐晚餐吃得清淡,看似熱量不高,但實際上是落入「高碳低蛋白」陷阱。像白飯、青菜這樣的組合,幾乎沒有延長飽足感的能力,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又迅速下降,引發飢餓感。
而蛋白質消化時間較長(約4–6小時),不僅能穩定血糖,也有助延長飽足感。研究指出,晚餐若攝取足量蛋白質,能降低45%的夜間進食慾望,對控制體重相當有幫助。
晚餐怎麼吃,才能整夜不想翻冰箱?
改變從這個簡單公式開始:蛋白質+蔬菜+少量好澱粉
蛋白質: 掌心大小(約120克)的瘦肉、魚、豆腐或雞胸肉
蔬菜: 約兩拳份量,搭配深綠色蔬菜與菇類,增加膳食纖維
澱粉: 半拳量的南瓜、糙米或地瓜,避免完全戒碳,反而影響睡眠品質
林小姐實測「飽足晚餐」菜單:
早餐: 白饅頭1個、水煮蛋1顆、無糖豆漿1杯
午餐: 小碗米飯+青椒炒雞腿肉+大份清炒小油菜
晚餐: 清蒸魚塊+冬瓜海帶豆腐湯(豆腐多一些)+涼拌菠菜一大份
加餐建議: 上午或下午補充一顆蘋果或一小杯無糖優酪乳
想瘦得更快?這些小技巧幫你突破停滯期:
飯後45分鐘快走:幫助提升脂肪燃燒效率約20%
每餐第一口吃蛋白質:蛋→菜→飯順序,有助穩定血糖,減少飢餓反彈
睡前嘴饞? 改吃茶碗蒸或半塊豆腐,取代餅乾或甜食
減脂期間,不需要勉強自己挨餓,吃對了,就不容易餓,也更有力氣持續下去。其實一份蒸蛋、幾匙希臘優格、或半碗毛豆,都是既營養又溫和的「飽足幫手」。記得:與其硬撐,不如調整,讓身體真正感到滿足,才是持久瘦身的關鍵!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