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小腿抽筋恐是慢性病警訊 專業醫提醒:嚴重恐需洗腎
夜間小腿抽筋,又稱夜間腿部痙攣(Nocturnal Leg Cramps, NLCs),是許多人在半夜或清晨被突如其來的疼痛驚醒的主因,常發生在小腿肚,持續時間從數秒到數分鐘不等,之後肌肉仍可能殘留痠痛感。根據《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研究,約有33%的成年人在一年內經歷過此症狀,中老年人比例更高。除了影響睡眠品質與日間活動,反覆抽筋還可能是慢性病的警訊,甚至嚴重至需洗腎的程度。
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小腿抽筋的成因多樣,包括電解質不平衡、脫水、久坐久站造成的循環不良、運動後缺乏伸展、睡姿不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或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影響、藥物副作用、懷孕、肌肉流失,以及慢性腎病或肝病造成的電解質代謝異常。臨床案例中,曾有55歲男子因頻繁夜間抽筋與夜尿就醫,檢查後發現已是尿毒症末期,開始洗腎半個月後症狀才消失。
抽筋帶來的影響不只是不適,還可能引發睡眠障礙、跌倒骨折風險、肌肉損傷與發炎、生活品質下降,以及隱藏糖尿病、心臟病、失智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健康問題。若突然頻繁抽筋,應及早檢查排除潛在疾病。
飲食上,適量補充特定營養素可降低抽筋機率。富含鉀的食物如香蕉、酪梨、深綠蔬菜、地瓜、馬鈴薯,有助穩定肌肉興奮性;高鎂食物如南瓜子、腰果、杏仁、燕麥、黑巧克力、豆腐、豆漿,能幫助肌肉放鬆;含鈣食物如芝麻、小魚乾、羽衣甘藍、莧菜、乳製品,能維持正常收縮與神經傳導。酸櫻桃汁與果醋的酸味成分可抑制神經反射弧,減少痙攣。
對於流汗量大或高溫作業者,補充含鈉的運動飲品有助維持電解質平衡。長期洗腎且抽筋的病人,可依醫囑補充左旋肉鹼,紅肉是天然來源之一。
除了飲食,生活習慣的改善同樣關鍵。睡前進行小腿與足底的拉筋可降低夜間痙攣發作,保持充足水分攝取並避免睡前大量喝水,規律運動減少久坐時間,調整睡姿避免腳尖長時間下壓,檢視藥物副作用,必要時補充維生素B群、鈣鎂製劑,都有助減少抽筋機率。睡前泡腳、熱敷與按摩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降低痙攣風險。
若抽筋頻率增加且伴隨其他神經或代謝異常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避免延誤可能的重大疾病診斷。這不只是睡眠品質的問題,更可能關乎整體健康狀況。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