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就能驗大腸癌 醫曝「早期檢出率僅5成」:難取代既有方式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不必挖自己糞便,現在抽血便能篩檢大腸癌。台中榮總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賴佳業在臉書分享,目前美國已有大腸癌血液檢測獲核准上市,不過研究指出,該檢查雖便利,對於降低大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的效果,還是無法超越現行方法。
賴佳業臉書粉專「Easy GI Life。賴佳業醫師|腸胃|健康|減重」寫道,美國胃腸病學會(AGA)最近更新建議,指血液檢測能提升民眾參與度,尤其適合排斥糞便檢測、大腸鏡者。美國目前有2項血液檢測受矚目,Guardant Shield已上市,Freenome正在送審,其優點是簡單,缺點是敏感度有限,導致整體效益不足,而且相當貴。
以早期大腸癌為例,Guardant Shield檢出率55%,Freenome為57.1%;對於晚期癌前病變,敏感度則更低,僅約13%。
若以模型推估,每年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分別可下降45%至77%與67%至81%,如改為每3年進行血液檢測,下降幅度僅約24%至47%與53%至59%,2者差距明顯,顯示血液檢測一旦取代現行工具,整體篩檢效益會比現在還差。
另一問題是成本。賴佳業寫道,Guardant Shield每次檢測費用超過4萬台幣,遠高於其他方法,推估要降到台幣9千元以下,成本效益才能超過完全不篩檢造成的健康耗損。
此外,即使檢測結果異常,後續能否落實大腸鏡檢查仍成疑,因為根據以往研究,約半數患者在糞便檢測陽性後,無法在半年內完成大腸鏡,所以若做完血液檢測後仍抗拒大腸鏡,效益還要再打折扣。
賴佳業指出,血液檢測可望吸引部分民眾參與篩檢,但敏感度、長期效益仍不及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除非是堅決拒絕傳統檢查者,否則既有方式還無法被完全取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