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老化等同於心臟衰竭?日本名醫揭「背後原理」生存率只有5%
血管老化會導致血管硬化與彈性降低,增加心臟負擔,長期下來可能引發心臟衰竭。雖然兩者不完全相同,但關係密切,是心血管疾病預防的重要課題。日本池谷醫院院長池谷敏郎於《血管回春術,年輕20歲》一書中,分享「血管保養」的方法,並引用最新研究顯示,只要方法正確,任何年齡的人血管都能回春。以下為原書摘文:
動脈硬化阻礙血液流動
血管老化引起的問題,不只是看起來糙老這麼簡單。接下來,讓我們先來了解何謂動脈硬化。簡單來說,當血管隨著年齡老化時,動脈的血管壁會因此失去彈性,變得硬且厚。
不過,動脈除了年紀所伴隨的生理因素以外,也會因各種因素導致硬化,例如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與中性脂肪太多,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太少,而引起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症狀,還有肥胖、抽菸、缺乏運動或壓力等,也會影響其好壞。
另外,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指體內的自由基過剩,導致抗氧化防禦機制失衡,造成細胞損傷)或者是高血壓所伴隨的壓力等,也會讓血管壁的內皮細胞受損。血管的內皮細胞是血液與血管壁之間的一道防線。一旦受損,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便會入侵血管壁。
當壞膽固醇氧化之後,就成為一種名為氧化LDL的異物,然後被巨噬細胞(Macrophage,免疫細胞之一。會吞噬與消化體內的死亡細胞、細胞殘片及病原體)吞食。當巨噬細胞吃了大量氧化LDL後會沉積在血管上,形成斑塊,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
血管壁上的斑塊容易因血壓上升等刺激而受損,受傷部分便形成血栓。當血栓變大時,可能阻塞血管內腔中的血液流動;剝離時則會隨著血液到處亂竄,影響末梢血管的傳輸。
動脈硬化影響新陳代謝
嚴格來說,動脈硬化分成好多種。我們一般說的動脈硬化,大多時候是指心臟或腦部等大動脈容易引發的心血管疾病,也就是動脈粥狀硬化。不過話說回來,既然血管分成動、靜脈,為什麼我們幾乎沒聽過有人講靜脈硬化?
事實上,靜脈也可能會硬化。動脈接收心臟傳來的血液,而靜脈將血液帶回至心臟。雖然兩者都能傳輸血液,不過,靜脈運送時,不須施加壓力。因此,其硬化程度不如動脈明顯、嚴重。即便硬化,也不會立即對身體造成影響。這就是為何我們不常聽到靜脈硬化。
當人體因動脈硬化而導致血流不順暢時,血液中的養分與氧氣便無法充分送往身體各處。於是,各個細胞無法再生,從而影響新陳代謝的效率,也可能引發以下狀況:
- 血流不暢,肌膚或頭髮暗沉乾燥。
- 新陳代謝低下,引發易胖體質。
- 容易肩頸痠痛、腰痛、浮腫或手腳冰冷等。
- 精神不振,彎腰駝背。
- 時不時生病。
- 無法傳送充足的養分與氧氣到腦部,所以腦功能低下。血管老化等同心臟衰竭
動脈硬化的影響遠比人們想像的嚴重。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的人口動態統計顯示,2021年,日本人10大死因中,惡性腫瘤(癌)高居第1,第2名是心臟病(高血壓除外)。其中,心臟病的死亡率更是年年增加(編按:台灣在2022年的10大死因,第1名癌症,第2名心臟疾病)。
尤其是心臟衰竭的患者,死亡率特別顯著。就醫學觀點,心臟衰竭並非疾病。而是一種狀態——血液無法充分傳輸到身體各角落。但日本心血管系統學會與心臟衰竭學會,在2017年發布以下定義:「心臟衰竭係指因心臟機能低下,引發心悸或浮腫等之疾病。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減壽。」指出心臟無力而引發的徵兆,就算疾病的一種。
雖說日本正面臨一波「癌症海嘯」,罹癌患者已高達百萬人。但問題是,大家卻忽視心臟衰竭是更嚴重的問題。截至2020年,心臟衰竭患者竟高達120萬人,遠遠高於罹癌人數。近年在流感或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心臟衰竭疫情」正悄悄蔓延,逐漸引起醫學界的關注與不安。
「血管老化等同心臟衰竭,嚴重時可能致命。」
心臟衰竭大多肇因於高血壓或心肌梗塞。當冠狀動脈(將血液傳輸到心臟的血管)發生動脈粥狀硬化時,就無法提供充足的血液給心肌。導致心肌缺氧而有生命危險。心臟衰竭的死亡率或反覆住院率都比其他疾病還高。相較於癌症的5年生存率高達70%來看,心臟衰竭生存率只有5%,兩者明顯無法相比。
(本文摘自/血管回春術,年輕20歲:你最該在乎的是血管年齡,而非實際年齡,日本名醫不刻意運動的血管鍛鍊祕訣。/大是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