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女性不到40歲就出現更年期徵兆? 中醫揭兩大元凶
【NOW健康 林郁敏/新北報導】更年期是女性生命的重要轉折點,常伴隨身心不適等症狀。佑德中醫診所院長張賜興醫師指出,台灣女性約在45到55歲之間面臨更年期問題。在停經之前,月經周期會變得不固定,這時可藉由抽血來檢查荷爾蒙是否正常。檢查項目包括有黃體刺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等荷爾蒙。而中醫認為更年期在《黃帝內經》提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即指出正常健康女性在49歲左右會面臨生理上的變化而進入更年期。然而,現代女性因熬夜、飲冷、營養、基因等不同因素而有所不同,不到40歲便出現月經紊亂等卵巢功能早衰現象,透過中醫的辨證與調理,可有效改善更年期不適症狀。
更年期類型與症狀 中醫觀點與體質調理
張賜興醫師說明,一般而言,更年期指的是女性停經前後的過渡時期,由於女性荷爾蒙缺乏,此期間最常見的症狀包含月經紊亂、失眠或難以入睡、心悸、潮熱盜汗、易怒、陰道乾澀、骨質疏鬆、情緒變化大等。這包含泌尿道生殖系統、骨骼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而皮膚也會因為荷爾蒙缺乏不像過去一樣水潤飽滿,變得較乾癟、容易產生皺紋。
依中醫理論更年期類型可分為腎陰虛型、腎陽虛型、肝鬱氣滯、心腎不交、脾虛濕盛等類型。其中,腎陰虛最為常見,症狀如臉紅、潮熱盜汗、頭暈耳鳴、咽乾口燥、眠差多夢等;腎陽虛則表現為怕冷、倦怠、腰痠背痛、臉色偏白;肝氣鬱結則會出現情緒緊張、易怒、失眠、經前乳脹、胸悶脇痛等不適;心腎不交常見心神不寧,難以入睡,並伴隨心悸、健忘或情緒煩躁等症狀;脾虛濕盛通常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容易疲倦、四肢沉重、水腫等。實際症狀常會混合出現,需依個人體質做調整。
張賜興醫師分享,1位不到40歲的女性,長期出現月經紊亂、經血量多且伴隨血塊、經期疼痛明顯,潮熱盜汗、陰部乾燥、白帶多,咽乾舌燥、筋骨僵硬、腰膝痠軟、失眠多夢合併子宮肌瘤,且有乾眼症、乾燥症、賀爾蒙檢查低下等症狀。對此,張賜興醫師經中醫辨證後,認為患者較偏向腎陰虛體質,因此治療以補腎陰、滋陰血為主,經過約2個月調理,患者身心不適等症狀明顯改善。
對於更年期症狀明顯者,張賜興醫師表示,中醫治療著重體質調理,因心主血、以腎為本、以肝為用,故偏向調整心、肝、腎3個臟腑經絡為主,兼調後天之本的脾胃,除內服中藥外,也可配合針灸與穴位按摩,例如,針對失眠、心悸,可按壓神門穴、內關穴、三陰交穴、太溪穴、太衝穴等部位,幫助平穩情緒、改善睡眠與緩解相關症狀。
更年期保養掌握2關鍵 有益後半生健康
張賜興醫師建議,女性從青春期、懷孕期到更年期3個階段,都應特別注重調養,28歲是體質高峰,35歲開始走下坡,更年期時若能好好保養,後半生會更健康愉悅,而「飲食情緒」與「生活作息」,就是關鍵影響因素。值得提醒的是,現今女性提早出現更年期徵兆不在少數,應重視早期調理,不可掉以輕心,以免拖延而錯失調理黃金時機。
在日常保健方面,張賜興醫師強調,女性應避免晚睡,應盡量在11點前入睡,也應避免過度疲勞及冰冷食物,尤其月經期間更應避免寒涼和燥熱食物,否則易導致月經不順、血塊多、小腹疼痛嚴重、子宮內膜異位等問題出現。
張賜興醫師提醒,飲食上,建議更年期女性可適量攝取富含植物性雌激素的食材,應著重於補充天然雌激素、鈣質、維生素D、蛋白質、纖維質、全穀雜糧和魚類等,如豆漿、山藥、豆腐、芝麻、桑椹、葡萄等,補血補腎、延緩退化,堅果類也可適量攝取,有助補腦與強腎;此外,顏色偏紫、黑、紅色的食材多有補肝血、滋腎陰作用,建議女性平時可以多攝取,搭配良好作息,才能安穩走過更年期。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UCC如何緩解急診壅塞? 假日急症中心輕症分流助改善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