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變」無症狀!醫:七成功能流失才會有徵兆
一名65歲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正常而自行停止回診,改至藥局購藥,半年後檢查發現不僅糖化血色素攀升至8%,更已進入糖尿病腎病變第三期。醫師指出,糖尿病控制不僅是觀察血糖數值,更需要全面性的健康監測。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中高達四成面臨腎功能惡化風險,然而大多數患者在早期階段往往毫無明顯症狀。直到出現下肢水腫、泡泡尿等明顯徵兆時,往往已經發展至慢性腎臟病晚期階段,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新陳代謝科醫師謝安慈表示,在日常門診中經常遇到糖尿病患者認為只要按時服藥、維持血糖穩定就萬事大吉,卻忽略了定期監測尿蛋白和腎功能的重要性。「腎臟具有強大的代償能力,即使功能已經喪失70%,身體仍能維持表面上的正常運作,這使得糖尿病腎病變成為最容易被忽視的慢性併發症之一。」
謝安慈解釋,醫界普遍使用腎絲球過濾率(eGFR)作為評估腎功能的指標。一般人從40歲開始,每年腎功能自然會下降1毫升/分鐘/1.73平方公尺,但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當,腎功能惡化速度將大幅加快,可能在短短數年內就需要進行透析治療。
針對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謝安慈點出三大迷思。首先,單純的血糖控制並不能完全預防腎臟病變,高血壓、蛋白尿和肥胖等因素都與腎功能惡化密切相關。
其次,許多患者誤以為尿液沒有泡泡就代表腎臟健康,實際上早期的微量白蛋白尿往往無法用肉眼察覺。最後,不少患者因為沒有明顯症狀而忽視定期檢查的重要性,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往往為時已晚。
謝安慈強調,現代醫療技術已能透過簡單的血液和尿液檢查,快速評估腎臟健康狀況。她建議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完整的腎功能檢查,同時與醫師討論使用具有腎臟保護作用的藥物,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適當治療措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