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變胖還肌肉流失! 營養師揭「肌少型肥胖症」恐怖後果:死亡風險顯著升高
潮健康/編輯部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不僅感嘆脂肪越來越容易堆積,更會發現體力大不如前,這可能不只是單純的老化或變胖,而是更棘手的「肌少型肥胖症」(Sarcopenic obesity)正悄悄上身!簡鈺樺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肌少型肥胖是指肌肉量不足與肥胖問題同時存在,兩者相互影響下的結果,並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死亡率等風險大幅增加。
不只變胖肌肉還流失! 營養師揭「肌少型肥胖症」發生原因
簡鈺樺營養師指出,肌少型肥胖症的成因錯綜複雜,絕非單純的「脂肪變多、肌肉變少」,而是體內一場由脂肪組織主導的發炎風暴,正悄悄侵蝕著身體的肌肉量。為何肥胖會跟肌肉流失扯上關係?簡鈺樺營養師解釋,背後與以下2大關鍵機制有關:
.全身性的「脂肪發炎」:體內過多的白色脂肪組織,持續分泌大量的「促發炎細胞因子」(如巨噬細胞、T細胞和肥大細胞等),這些發炎物質如同一支軍隊在全身流竄,並直接攻擊肌肉組織,例如巨噬細胞透過誘導肌肉纖維降解,引起肌肉組織萎縮並走向凋亡。
.肌肉內的「脂肪變性」:除此之外,肌肉組織中的脂肪,又稱作肌內脂肪(intramuscular fat),由於脂肪毒性(lipotoxicity mechanisms)造成一連串機制影響,而導致肌內脂肪變性(myosteatosis)。這些脂質透過訊號影響葡萄糖轉運蛋白4型(GLUT4),導致骨骼肌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減少、線粒體中的脂肪酸氧化增加,從而又致使三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比值(ATP/ADP) 增加、電子傳遞鏈減少,以及損害氧化磷酸化,最終促進自由基的產生以及發炎反應,導致肌肉減少。
簡鈺樺營養師提醒,上述由脂肪和肌肉組織引發的代謝紊亂,影響範圍更會擴及肝臟等各個器官,干擾全身的胰島素訊號,導致胰島素阻抗、心血管疾病,最終可能導致死亡風險增加。
逆轉「油包肌」危機! 營養師授「飲食運動3大關鍵」
面對肌少型肥胖症的威脅,民眾應如何應對?簡鈺樺營養師認為,健康的飲食型態搭配規律運動,依舊是目前最推薦的改善模式,並特別強調以下3大關鍵:
1. 優質蛋白:調整飲食是根本之道,尤其「優質蛋白質」的攝取至關重要。不過,簡鈺樺營養師也提醒,針對老年肥胖者的減重計畫存在較多爭議,建議應在營養師的規劃下進行,避免因不當減重反而加劇肌肉流失。
2. 規律運動:運動是逆轉肌少型肥胖的有效策略,無論是「有氧運動」或「阻力訓練」皆有幫助,主要因為運動能有效減少胰島素阻抗,並降低骨骼肌細胞的凋亡。
3. 補充營養:文獻特別指出,鈣與維生素D的補充也扮演重要角色。簡鈺樺營養師說明,維生素D有助於改善粒線體功能、降低體內的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對肌肉功能有直接益處。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人每日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維生素D則為10微克,51歲以上建議增加至15微克。
最後,簡鈺樺營養師呼籲,民眾應正視年齡增長帶來的身體組成變化,透過飲食、運動與 targeted 營養補充,積極應對肌少型肥胖症的挑戰,才能維持健康的體態與良好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營養師有樺要說-簡鈺樺營養師:肌少型肥胖症 Sarcopenic obesity
延伸閱讀:’
想變壯不一定要上健身房? 營養師教「不變胖增肌法」,6招培養肌肉量
有登山習慣也可能「肌少症」? 醫示警:力弱非肥胖者專利! 快做「3動作」降低肌少風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