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愛揮霍,孩子也會亂花錢!想培養孩子金錢觀,家長謹記3大原則
父母是孩子金錢觀的重要引導者,從小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有助於孩子未來養成良好消費習慣。行為科學專家史考特.瑞克(Scott Rick)於《吝嗇鬼與揮霍者》一書中,分享人際衝突、情緒勒索、價值矛盾、擇偶交友的「金錢心理學」,幫助讀者在金錢和健全關係中取得最佳平衡,讓你生活與理財之路順遂。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會繼承吝嗇/揮霍天性嗎?
我們的孩子也會繼承吝嗇鬼或揮霍者的天性嗎?幾年前,瑪格麗特.艾契伯格、蘇珊.吉爾曼和我與另一位心理學家克雷格.史密斯(Craig Smith )合作,探討父母和子女間的潛在連結。更具體來說,我們也開發了「兒童版吝嗇—揮霍量表」。
我們想要知道5~10歲孩童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成人版吝嗇—揮霍量表的問題便顯得太過艱深,無法直接使用。相對的,我們給孩子看好幾個題組,每一題都由兩張可愛絨毛玩偶的圖片組成,旁邊則附上一句話。
像是第一個絨毛玩偶說:「當我花錢時,大部分都感覺很棒。」第二個絨毛玩偶則說:「當我花錢時,大部分都感覺很糟。」我們會把這些句子大聲讀出來,並請孩子們指出「最像他們」的圖片。接著,我們又給孩子們1美元,並讓他們選擇是否購買一些小玩具。我們一共找來225名兒童參加,地點在安娜堡的手工博物館。
當孩子們進行實驗時,我們也找到156位家長填寫問卷。其他家長則忙著照顧更年幼的孩子,或是想好好把握幾分鐘的寧靜。家長的問卷包含了吝嗇—揮霍量表,並且請他們評估子女的消費傾向。例如:「我的孩子在花錢上很克制,即便是真的想要的東西,例如新的玩具,也不會衝動或堅持購買。」這類的題目內容。
大多數的孩子幾乎都認同表明不願意花錢的絨毛玩偶角色:他們幾乎都屬於量表吝嗇的那一端。這個現象在參與者中對年紀較長的孩童中尤為明顯(10歲的群體)。孩童的量表分數、父母對子女金錢觀的評估,以及孩童最後是否花掉那美元這三者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因此,這個兒童版的吝嗇-揮霍量表似乎能真實呈現他們對於消費和儲蓄的感受。
然而,孩童的吝嗇-揮霍分數和父母(通常是母親)的量表分數間,卻沒有出現相關性。假如樣本中有更多「極端」的父母,那麼或許相關性就能凸顯出來(在這次研究的參與者中,揮霍者和吝嗇鬼的比例低得出奇)。又或許,他們的消費傾向因為某些原因,主要是受到另一位家長的影響( 即沒有參與研究的那一方)。
不過,我對上述解釋均抱持存疑。在我們之前,就有許多研究都發現,父母的決策方式和年幼子女之間沒有相關性16。舉例來說,經濟學家艾弗納.班-奈爾(Avner Ben-Ner)和同僚的研究發現,父母的慷慨(例如願意將部分幸運得到的錢捐給素未謀面的其他成年人)和年幼子女的慷慨(例如願意將部分幸運得到的錢捐給素未謀面的其他孩童)兩者並無相關性。
當然,這些都無法排除一種可能性:我們的吝嗇—揮霍傾向終將愈來愈趨近自己的父母親。有些父母親的行為比較容易受到幼童的模仿,例如說在晚餐後多吃兩片餅乾。因此,父母的肥胖幾乎能幫助我們預判子女的肥胖。
不過,其他顯而易見的行為就比較難以模仿,例如持續支持特定政黨、工作壓力很大時抽根菸,或是購買浮誇昂貴的聖誕禮物等等。一旦子女長大成人,有了類似的機會時,或許也會陷入年幼時觀察到的行為模式。
孩子愈大,用錢氣質愈像爸媽
我們還沒有長達數10年的研究資料,因此無法判斷長期來說子女究竟會不會在吝嗇-揮霍的程度和父母愈來愈相似。不過,前述《紐約時報》的調查仍然能提供一些支持性的佐證。在其中一版的調查,我們請參與者評判父母的吝嗇-揮霍程度,一共有5,447位成年人對於父母雙方都做出評估。
參與者的年齡介於18~87歲之間,而對於較年長者來說,我們比較難判斷他們評估的是哪個「版本」的父母。他們回想的是自己年幼時的父母嗎?倘若父母仍在世,他們會是以現在的父母為標準嗎?由於受到調查的進行方式的限制,這點我們無從得知。
不過,調查的結果還是讓我們得到兩個推論。
第一,成年人吝嗇-揮霍的分數,和他們父母的吝嗇-揮霍分數之間的相關性具有統計顯著性。父母愈揮霍,孩子揮霍的機率就愈高。相關性雖小,但很有意義—差不多等同於大學成績和畢業後工作表現之間的相關性。平均來說,父母兩人各自的影響力差不多相等。
第二,和年輕人相比,年紀較長的成年人在吝嗇—揮霍量表的得分和雙親更為接近。最自然的解釋就是,長遠來說人們會愈來愈像自己的父母親。借用舞蹈家貝斯.科寧(Beth Corning)的說法:「成為自己的父母親是傳承,而且不會跳過任何世代。」父母和子女間的影響也可能是雙向的,長遠來說,父母親也可能會愈來愈像子女。無論原因是什麼,我們都看到父母/子女在吝嗇-揮霍量表上的顯著接近。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雜誌的文學評論家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 )近日也反思了類似的父母/子女趨同現象,並感到幾分憂愁:在30幾到40幾歲時,在漫長的探尋後終於意識到,我絕對是我父母的孩子,註定會共享他們的許多行為和習慣。這樣的過程雖然緩慢,但我逐漸變成他們,或是變得愈來愈像他們,就像是羅馬人所說的「歡迎與告別」,既是一種致意,也是一種道別。
家庭金錢教育謹記3原則
身為家有年幼子女的家長,我也很清楚如果要提供幫助孩子在成年後做出正確財務決策的建議,大概會讓人覺得很諷刺。顯而易見的是,我樂觀地期待自己的孩子在長大後會有正確的金錢觀,但誰知道呢!
此外,當前的文獻也沒辦法提供清楚的教養引導,能保證我們幫助子女和金錢建立正確的關係。子女對於我們的教養決策,可能出現我們意料之外的反應。如同作家麗茲.裴爾莉在回憶錄中所寫道:「有些孩子會複製家庭對金錢的態度,有些則想要補償,還有些則會叛逆。」
不過,我還是希望本章提到的3項重要原則,能在教養上助你一臂之力。
- 注意你對子女的口頭教導和你展現的行為,兩者是否並不相符:假如不希望子女學習你的揮霍傾向,但又沒辦法根本地改變自己的花錢方式,那麼至少試著不要在子女面前太過揮霍吧。退萬步言,就假裝花錢帶給你比實際上更大的痛苦。
- 請記得即便子女當下並沒有明顯地模仿你的金錢觀,他們長大後仍可能會如此:我想,根據你自己的揮霍或吝嗇傾向,可能會覺得這是好消息,但也可能是壞消息。
- 對於子女和家庭相關的消費決策,盡可能不要讓吝嗇鬼和揮霍者家長擁有相同的話語權:討論物質購買時,請多聽從吝嗇鬼的話;討論經驗的消費時,則可以聽聽揮霍者的建議。
(本文摘自/吝嗇鬼與揮霍者:行為科學家真相全揭密!從人際衝突、情緒勒索、價值矛盾、擇偶交友到宿命世襲的金錢心理學/方言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