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痛復發才知半月板碎裂 41歲許女士接受重建與移植手術重拾行走力
41歲的許女士曾因左膝外傷接受外科手術,但三個月前開始出現走路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於是前往門診就醫,經理學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許女士的前十字韌帶已斷裂,內側半月軟骨幾乎完全消失,疑似前次手術預後不良導致碎裂吸收。在執行前十字韌帶重建及半月軟骨移植手術後平安出院,目前定期復健中。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坤輝指出,半月軟骨俗稱半月板,是位於膝蓋內側與外側的兩片C形軟骨結構,介於大腿骨(股骨)與小腿骨(脛骨)之間,主要功能是:吸收衝擊、穩定膝關節,以及保護關節軟骨避免磨損。
半月軟骨損傷常見兩種類型
1.外力性破裂:多見於運動傷害(如籃球、跆拳道)、車禍撞擊。
2.退化性磨損:常見於年長者、體重過重或從事粗重勞動者。
林坤輝表示,半月板受損可能導致行走疼痛、蹲跪困難,關節腫脹、活動受限,長期下來,恐產生骨刺、軟骨磨損,甚至需要置換膝關節;儘管半月軟骨損傷占膝蓋損傷約20%,但真正需進行半月板移植的比例相對罕見,僅約0.5%~1%。
治療方式依嚴重程度選擇
林坤輝說明,醫師會根據患者症狀、影像檢查及受傷範圍,擬定個別治療方案:
1.可修復者:進行半月板縫合術,保留組織。
2.無法修復者:以關節鏡清除鬆動或碎裂組織,緩解疼痛。
3.嚴重缺損者:進行異體半月軟骨移植。
移植方式:小傷口內視鏡重建,恢復功能性
異體移植主要來源為骨骼捐贈者的半月軟骨,透過關節內視鏡技術,在膝蓋開一個約2公分的小切口,搭配2~3個1公分內的小孔,清除碎片後植入新軟骨,再縫合固定。
林坤輝表示,移植後需約3個月,移植物才會恢復原有彈性,因此需佩戴護膝、使用拐杖分擔壓力;約6個月後可進行輕量運動。
膝關節不適應盡早評估
林坤輝提醒,運動前的充分熱身、加強肌力訓練、避免高衝擊運動是保護膝關節的關鍵。
此外,半月軟骨雖具耐受性,但自我修復能力有限,若出現以下症狀,應儘速就醫,包括膝蓋疼痛或腫脹反覆發作,關節活動受限、卡住、無力,或是行走或上下樓梯明顯不適等。早期處理可避免小傷變大病,維持關節功能與生活品質。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不只磨損、退化!盤點膝蓋痛「6大致病因」 肌肉不足也會害膝蓋不適
·只要一下雨就膝蓋痛?醫揪「背後主因」 1圖告訴你舒緩要冰敷還是熱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