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海茫茫,小心被「割韭菜」!商學院教授傳授 4 個投資基本功
無論你選擇什麼職業與生活方式,你都活在資本主義的架構裡,所以你最好弄懂資本主義體系如何運作,才能悠遊其中。
以資本家的角色讓自己的錢發揮作用(也就是投資),可以幫助你洞悉「事情實際上是如何」(現實),而非「事情應該如何」(理論)。你不只擁有知識,還會對於價格與價值、市場動態,以及你評估與回應風險的能力,形成直覺。
你應該在買下人生第一個房子之前,就對利率和節稅扣除有直覺式的理解。如果你正在為新創事業募資,光是了解你的產品、市場和策略還不夠,你還需要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思考,他們為何坐上談判桌,他們想從你這裡得到什麼,以及你能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估值、持股稀釋、公司治理、優先清算權等等。
投資的 80/20 法則
無論是誰,都沒有所謂最理想的投資方式。
你一生當中會做各式各樣的投資,並且根據你的需求來思考風險、報酬與其他考量。你可以依自己的情況微調,但我建議,當長期儲蓄達到一萬美元時(是現金存款,不是退休基金),你可以用 80/20 的比例分配:80% 的錢放到被動投資。買了之後要長期持有,或許要持有一輩子。另外 20% 的錢可以主動投資。幾千美元就夠了,這個金額不會影響到未來的財務保障,但賠錢時仍會心痛。
你的目標不是短期致富,而是學習了解市場、學習風險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學習了解你自己,因為長期主動管理自己的投資,並不適合每個人。主動投資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還可能讓你的情緒坐雲霄飛車,也會在認知上令人疲憊。
當你的存款超過一萬美元,超過的部分應該全部投入被動投資帳戶。因為用 20,000 美元和 2,000 美元主動投資,能學到的其實差不多。如果你決定要進行超過 2,000 美元的主動投資,就要先做好資金配置計畫並嚴格遵守,才不會情緒化操作,愈虧愈加碼。仔細追蹤你的實質報酬,包括虧損、稅金、手續費等等。如果你無法做好詳實的紀錄(反正你報稅時也會需要這些資料),那麼主動投資這個「嗜好」可能不太適合你。
不要跟別人走同一條路
當所有人都對著同一棵樹狂吠時,我們會變蠢、最終會賠錢。
不要跟別人走同一條路。一開始,資金大量注入某個產業,的確能形成一個市場,因為要啟動一個市場需要一定規模的資本。
但很快的,資金愈多,進場的代價就愈大,報酬也會愈來愈少。
當大家都在搶買邁阿密的公寓,或是當所有人都能輕易借到學貸時,公寓與教育的價格就會上漲(通膨),報酬會減少。自從有學貸之後,你付的學費愈多,但你的學位愈來愈不值錢。過去八十年,大學學位曾帶來極高的投資報酬率。然而,數十年來,我和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同事們每天都在問自己:「我如何提高收入,同時減少我的責任?」這種心態造就了高等教育的奢侈品市場定位與學費的暴漲,使大學學位的投資報酬率大幅降低。 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無力償還學貸,因為過度投資重創了報酬。
不要相信你的情緒
任何比銀行存款風險更高的投資,都會有遇到下跌的時候。
你要了解這是投資的一部分,不要過度反應。最終,你對虧損的容忍度,會決定你能走到的風險等級有多高。當你虧錢時,記得從中學到教訓。首先,要學習了解自己。這件事對你的心理衝擊有多大?你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走出來?這可以透露你是否適合做主動型投資。其次,要檢視自己的策略。億萬富豪投資人達利歐(Ray Dalio)也非常執著於從虧損中學到教訓:「我觀察到人們最常犯的錯,就是把問題當成一次性的事件處理,而不是透過問題診斷自己的運作機制哪裡出了問題,並加以改善‧‧‧‧‧‧。徹底且精確的診斷雖然很花時間,但未來會帶來巨大的回報。」
這也適用於順境的時刻。 你要願意獲利了結。如果某項投資的績效飆漲,無論是因為你買對了熱門迷因股,還是因為你的新創公司成功上市,你都要適時從那個資產取出部分獲利,再分散投資。心理上你會抗拒這麼做,因為昨天贏了,你會開始相信贏是一種慣性,覺得明天也會贏。但金融世界有兩條鐵律:重力法則與均值回歸。如果你聽過這樣的故事,某位創業家把房子拿去抵押,去買公司的股票,然後變成超級富豪。你也要知道,世界上有好幾百人做了同樣的事但最後破產了。
適時獲利了結,這是你應得的報酬,但願你是希望自己錯在賣太早。
不要選擇「當沖」
主動投資與接近賭博的當沖交易之間,界線雖然不明顯,但一旦跨越那條線,就會清楚看見不同。在牛市,人們常常把運氣誤認為實力,把多巴胺刺激誤當成投資成功,而且這種現象會形成一股旋風。各大交易平台也樂於推波助瀾,滿足你的成癮行為。糖尿病、高血壓,以及炫耀自己在網路券商「羅賓漢」賺到多少錢的螢幕截圖,這些都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
交易可能讓人覺得是在努力工作,創造生產力,但事實上就是賭博,但勝率更低。
一項研究發現,在兩年期間只有3%的活躍散戶有賺到錢。在最近一波的當沖大流行,數百萬名年輕人(大多是男性)因為新冠疫情被困在家裡,發現了像羅賓漢這樣的應用程式,裡面充滿了令人亢奮的訊息,全天二十四小時可進行交易,變化無常的加密貨幣交易成了他們的毒品。大多數的當沖者最後只會遭受承擔得起的損失,然而,有不少人的結果更為黑暗。
(本文摘自《蓋洛威教授的人生財富課》,天下雜誌出版)
延伸閱讀
每天看股價,心驚驚、心慌慌?試試這十招,緩解你的財務焦慮
投資理財,最重要的是「情緒管理」能力!3 種心智層次,決定你是賠還賺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