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早產兒染RSV易重症、插管!健保擴增單株抗體給付 「未滿36週」皆受惠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22小時前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早產兒感染RSV惡化至重症、插管風險皆高。健保署石崇良署長(中)表示,6月1日起,未滿36週的早產兒亦可獲RSV單株抗體健保給付。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台灣出生率逐年下降,早產兒卻增多,根據國健署統計,早產兒比例10年內成長1.8%,新生兒中每10名就有至少一名。「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造成1歲以下嬰幼兒死亡的第二大傳染性疾病,尤其早產兒由於肺部發育不全,感染RSV惡化至重症、插管風險皆高。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6月1日起,可獲得RSV單株抗體健保給付的早產兒,從未滿33週擴展至未滿36週(實際滿35週加6天),預計5年內約有4,300多人受惠。

每年千名嬰幼兒染 RSV 早產兒感染危機多

RSV是造成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楊生湳理事長表示,在台灣每年有近千名嬰幼兒因感染 RSV 而住院,且早產兒感染 ,重症與住院的機率都高於足月兒。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張弘洋醫師進一步說明,統計顯示有45%早產兒曾感染過RSV;若在出生3個月內感染,有5成機率因呼吸衰竭需插管,更是高達7成住進加護病房。早產兒在一歲前感染RSV,下呼吸道容易受損,未來五年內罹患氣喘的風險也高出3倍。

張弘洋醫師分享,有一位34週早產兒,一個月大時感染RSV,先是發燒、呼吸有「咻咻」聲,後續因嘴唇發紫、呼吸窘迫緊急送醫插管,在加護病房住了一週才好轉。張醫師也表示,感染RSV潛伏期約4至5日,病程發展快,除了上述症狀外,可能還有劇烈咳嗽、痰液增加等,易與感冒混淆、不可輕忽。

RSV單株抗體助預防!健保擴大給付 未滿1歲也可補打

RSV目前並無專門的治療藥物,預防藥物則有「單株抗體」。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明志醫師指出,經臨床研究顯示,感染RSV住院常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3至6個月內,因此這段時間是預防黃金期。32至35週早產兒施打RSV單株抗體,住院風險有望降低8成。

健保6月起擴大RSV單株抗體給付範圍。林明志醫師說明,現在滿33週至未滿36週早產兒,可獲健保給付最多3劑、每月施打一劑。同時,目前仍在一歲以內,出生時未滿36週(滿35週加6天)的早產兒寶寶,同樣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建議盡快回到醫療院所進行接種。

家有早產兒要注意 3招預防阻感染RSV

除了及早施打RSV單株抗體外,張弘洋醫師也提醒,若家有早產兒,家長和照顧者遵循以下預防守則:

  • 勤洗手、戴口罩、勤消毒:別讓病毒有機會侵襲。
  • 避免出入人潮密集的場所:避免病毒附著在身體,不慎傳染給家中幼童。
  • 避免接觸有感冒症狀者:RSV具傳染性,應盡量與有感冒症狀的人保持距離,降低感染風險。

感染住院半數為兒童 健保持續關注新生兒照護

石崇良署長說明,全國每年約有20萬人因感染而住院,其中就有近10萬人為10歲以下兒童,其次是80歲至89歲的5萬人,差距明顯。隨著少子化,新生兒人數越來越少,除了擴增RSV單株抗體給付,健保也已提高新生兒科醫師於產婦生產時待命的給付、早產兒營養補充品更是首個納入給付的非藥品,未來也將持續關注新生兒照護,幫助每一個早產兒、新生兒健康長大。

查看原始文章

新生兒腸病毒來勢洶洶 專家示警「3大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

台灣健康醫療網

RSV病毒全年無休!孩童咳嗽不可輕忽 醫師籲「這樣做」避免感染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滷味火鍋成「傷心」元凶!補充Omega-3是關鍵

中天新聞網

三高要命!33歲女罹高血壓不治療…尿量變少險洗腎

中天新聞網

小擦傷想自己消毒殺菌 優碘、碘酒卻分不清?用錯可能延緩傷口復原!

am730

外食、久坐成隱憂!56歲男突發大腸憩室炎 醫籲注意5大警訊

台灣健康醫療網

健保擴大給付3癌症標靶用藥! 精準治療有助抗癌延命

NOW健康(TW)

不只咖啡!醫列「胃食道逆流」地雷飲食 番茄、炸雞都得少吃

中天新聞網

喝茶助控血糖!澳洲研究:普洱茶降糖尿病風險28%

中天新聞網

肌力不平衡 致頑固肩頸痛?

am730

遇校園權勢霸凌而不自知?心理師授4點判斷 身邊親友可以「這樣做」

台灣健康醫療網

突破晚期攝護腺癌治療瓶頸! PSMA抗原檢測診療合一

NOW健康(TW)

8月起「B、C肝免費篩檢」年齡下修!39歲以上可受檢

中天新聞網

腹瀉、蛋白尿、心律不整,全身器官都受害!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診斷治療重點,血液專科醫解說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早產兒染RSV易重症、插管!健保擴大「單株抗體」給付

中天新聞網

【桃膠食譜】「平民燕窩」桃膠是御用養顏補品? 6款簡單桃膠糖水清熱美顏一次上手!

MamiDaily

控糖非越低越好!7旬嬤按時服藥竟低血糖,醫:這指數低於6.5%更有害,控糖不是數字,而是生活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準備、彈性、樂觀」增強照顧韌力 家照據點陪你完成這場耐力賽

台灣健康醫療網

銀髮族易骨質疏鬆患肌少症?營養師揭5大營養易忽略

am730

高血壓藥要吃一輩子嗎? 醫授6種有效生活型態改變法

台灣健康醫療網

韭菜是天然壯陽菜?醫生解釋營養功效與潛在風險

am730

中醫「眼針療法」搭配西醫 解決40歲男「複視」困擾!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夏日腸胃炎好發!生食是高風險來源 室溫2小時恐生病菌

中天新聞網

年輕人注意!肥胖加速衰老1.5倍 失智風險大增

中天新聞網

8週見效!6種食物助DNA年齡倒退 薑黃、莓果都上榜

中天新聞網

早期失智症狀易與老化混淆! 亞東推動雙軌新照護模式

NOW健康(TW)

背痛不一定是肌肉拉傷? 恐是高血糖引發血糖性神經痛

NOW健康(TW)

吞嚥困難、胃食道逆流治不好!他靠「食道壓力檢查」揪罕病

中天新聞網

55至64歲原住民福音 今年8月起能完整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

台灣健康醫療網

心跳加速、呼吸困難「感覺快死了」…13種症狀判斷自己是否有「恐慌症」,醫師教你這樣自救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上消化道檢查的新選擇,輕鬆了解膠囊內視鏡的檢查流程與特色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高溫吹頭或自然風乾極傷髮 醫生教3招安全用風筒

am730

蛀牙拖成蜂窩性組織炎!醫:每年季節交替患者增2-3成

中天新聞網

別上大麻的當! 成癮使多巴胺過度活化恐致精神分裂症

NOW健康(TW)

2025「B群推薦」專家評比最熱門的10款!B群挑選指南知識一次看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少吃多動卻瘦不下來?減重醫:別怕吃碳水、運動要適度

中天新聞網

「氣泡水好處」多,夏季消暑助減肥?但3種人不適合喝氣泡水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翁PSA異常聽信好友「只是發炎」 睪丸「緊緊的」確診晚期攝護腺癌

台灣健康醫療網

耳朵竟然都有關節炎!咀嚼大笑都會痛 小心「顳顎關節炎」4警號

am730

長期疲累又查不出病因?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上身

NOW健康(TW)

政治對立引發精神壓力!醫:非黑即白思維恐影響心理健康

中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