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心跳加速、呼吸困難「感覺快死了」…13種症狀判斷自己是否有「恐慌症」,醫師教你這樣自救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更新於 23小時前 • 發布於 23小時前

作者 : 柳秀穎、郭美懿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一種特別的心理疾病,發病若不治療,會持續發作及惡化;常常是不可預期的突然發作,而發作前少有徵兆,但是嚴重發作時間都不長,很少超過半小時。恐慌症患者常擔心會隨時發作,發作頻率可能好幾個星期一次,也可能一天好幾次。

早上準備出門上班時,陳小姐只匆匆喝了一杯濃咖啡,卻在擁擠的捷運站裡突然感到心跳加速、全身冒冷汗、喘不過氣,甚至必須在月台上蹲下大口呼吸。她以為是身體出了問題,卻怎麼檢查都找不出異常。

李老師在課堂上責備學生後,突然說不出話、感到喉嚨哽塞、眼前發黑,只能逃離教室獨自平復情緒,心裡卻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還能勝任教職。而張先生則是在開車經過高架橋時突感窒息、心跳劇烈、以為自己快要死去,多次跑急診卻被醫師告知身體正常。

這些突如其來、難以控制的身體反應,其實都是恐慌症的典型症狀:心悸、冒汗、胸悶、呼吸困難,甚至伴隨強烈的死亡感。許多患者像他們一樣,輾轉心臟科、胸腔科、急診室,卻始終無法找出病因,直到被轉診到精神科,才終於揭開這場「身體無恙、內心驚恐」的病因真相。

恐慌症13種典型症狀

恐慌症在診斷上有13類,病發時通常是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發生,合併顯現的症狀有強烈的害怕或不適。只要下列症狀中至少4種在10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程度,就是恐慌症:

●心悸或心跳加速;

●呼吸困難或窒息透不過氣來的感覺;

●喉嚨哽塞;

●全身出汗;

●身體感覺異常(指尖、嘴部或身體發麻或有刺痛感);

●顫慄發抖或虛弱無力;

●胸口劇痛不適;

●噁心或腹部不適;

●頭暈不穩的感覺或暈厥;

●冷顫或身體發熱;

●失去現實感(覺得身邊的一切都不真實)或失去自我感(自己好像與身體脫離);

●害怕自己即將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

●害怕即將死去。

此外,診斷上的症狀經常同時出現,患者會在發作時感到快要死掉,覺得無助而恐懼,久而久之預期的負面非理性思考不斷加強,稍有症狀就更擔心恐慌再次發作,以致常合併憂鬱情緒或失眠。

延伸閱讀:

「我怕明天見不到妳」40歲藝人艾成墜樓亡…曾曝心跳狂飆、不敢睡,醫揭「恐慌症」常見症狀

恐慌症治療容易發現難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解釋,治療恐慌症的困難之處,在於未被正常的診斷出來,治療其實相當容易。治療方法首先是藥物治療,目前的抗憂鬱劑與低劑量的抗焦慮劑,就可以有效阻斷恐慌發作,例如已經上市多年的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就有相當好的療效。

恐慌症患者可透過團體心理治療,獲得成員間的支持,減輕孤獨與情緒困擾。其他輔助療法如衛教,可幫助患者了解恐慌症、治療方式與預後;認知行為治療(CBT)則有助於矯正錯誤觀念,如誤以為心跳加快或呼吸困難會致命。

治療者可釐清這些誤解,並教導放鬆與應對技巧,避免患者過度就醫或依賴藥物。雖恐慌症症狀強烈,但實際上無生命危險,且可透過精神科門診有效治療,許多長年受苦者卻不知病因與療法。

據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衛教資訊,面對恐慌症狀發作,可以試著如下恐慌症舒緩步驟要點,緩解症狀:

1、深呼吸進行鼻子吸氣、嘴巴吐氣,速度盡量放慢

2、專注於深呼吸,以轉移緊張注意力

3、試著告訴自己這是恐慌症發作但不會有危害

4、提醒自己放掉負面想法,順順等過去、別刻意對抗

5、放鬆全身肌肉,正念練習

陳大申說,恐慌症的特色是「只要能夠診斷出來、治療就很容易」,千萬不要著急,好好遵從醫囑,耐心服藥,只要了解恐慌發作絕無生命或身體的危險,自然可以放鬆心情,目前使用抗憂鬱劑治療恐慌症在數週到數月內就可見效,可能就此不再發作,建議有飽受恐慌症之苦的病友到精神科接受治療。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1天水果怎麼吃?「1份」怎計算?營養師圖解15種夏日水果份量:「這種」一顆下肚就超標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勞保投保薪資「最高5年45800元」就安了?「雙年金」還能兩頭拿?錯誤操作讓你退休賠大了!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早餐戒吃1食物,半年狂瘦7公斤!給少吃卻瘦不下來的你…胃腸科名醫:改變2習慣,速消脂肪肝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三高要命!33歲女罹高血壓不治療…尿量變少險洗腎

中天新聞網

小擦傷想自己消毒殺菌 優碘、碘酒卻分不清?用錯可能延緩傷口復原!

am730

外食、久坐成隱憂!56歲男突發大腸憩室炎 醫籲注意5大警訊

台灣健康醫療網

健保擴大給付3癌症標靶用藥! 精準治療有助抗癌延命

NOW健康(TW)

不只咖啡!醫列「胃食道逆流」地雷飲食 番茄、炸雞都得少吃

中天新聞網

喝茶助控血糖!澳洲研究:普洱茶降糖尿病風險28%

中天新聞網

肌力不平衡 致頑固肩頸痛?

am730

遇校園權勢霸凌而不自知?心理師授4點判斷 身邊親友可以「這樣做」

台灣健康醫療網

突破晚期攝護腺癌治療瓶頸! PSMA抗原檢測診療合一

NOW健康(TW)

8月起「B、C肝免費篩檢」年齡下修!39歲以上可受檢

中天新聞網

腹瀉、蛋白尿、心律不整,全身器官都受害!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診斷治療重點,血液專科醫解說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早產兒染RSV易重症、插管!健保擴大「單株抗體」給付

中天新聞網

【桃膠食譜】「平民燕窩」桃膠是御用養顏補品? 6款簡單桃膠糖水清熱美顏一次上手!

MamiDaily

控糖非越低越好!7旬嬤按時服藥竟低血糖,醫:這指數低於6.5%更有害,控糖不是數字,而是生活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準備、彈性、樂觀」增強照顧韌力 家照據點陪你完成這場耐力賽

台灣健康醫療網

銀髮族易骨質疏鬆患肌少症?營養師揭5大營養易忽略

am730

高血壓藥要吃一輩子嗎? 醫授6種有效生活型態改變法

台灣健康醫療網

韭菜是天然壯陽菜?醫生解釋營養功效與潛在風險

am730

中醫「眼針療法」搭配西醫 解決40歲男「複視」困擾!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夏日腸胃炎好發!生食是高風險來源 室溫2小時恐生病菌

中天新聞網

年輕人注意!肥胖加速衰老1.5倍 失智風險大增

中天新聞網

8週見效!6種食物助DNA年齡倒退 薑黃、莓果都上榜

中天新聞網

早期失智症狀易與老化混淆! 亞東推動雙軌新照護模式

NOW健康(TW)

早產兒染RSV易重症、插管!健保擴增單株抗體給付 「未滿36週」皆受惠

台灣健康醫療網

背痛不一定是肌肉拉傷? 恐是高血糖引發血糖性神經痛

NOW健康(TW)

吞嚥困難、胃食道逆流治不好!他靠「食道壓力檢查」揪罕病

中天新聞網

55至64歲原住民福音 今年8月起能完整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上消化道檢查的新選擇,輕鬆了解膠囊內視鏡的檢查流程與特色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高溫吹頭或自然風乾極傷髮 醫生教3招安全用風筒

am730

蛀牙拖成蜂窩性組織炎!醫:每年季節交替患者增2-3成

中天新聞網

別上大麻的當! 成癮使多巴胺過度活化恐致精神分裂症

NOW健康(TW)

2025「B群推薦」專家評比最熱門的10款!B群挑選指南知識一次看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少吃多動卻瘦不下來?減重醫:別怕吃碳水、運動要適度

中天新聞網

「氣泡水好處」多,夏季消暑助減肥?但3種人不適合喝氣泡水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翁PSA異常聽信好友「只是發炎」 睪丸「緊緊的」確診晚期攝護腺癌

台灣健康醫療網

耳朵竟然都有關節炎!咀嚼大笑都會痛 小心「顳顎關節炎」4警號

am730

長期疲累又查不出病因?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上身

NOW健康(TW)

政治對立引發精神壓力!醫:非黑即白思維恐影響心理健康

中天新聞網

不等病人上門!中醫師深入居家醫療現場,讓老病人重新踏出家門

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