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加速、呼吸困難「感覺快死了」…13種症狀判斷自己是否有「恐慌症」,醫師教你這樣自救
作者 : 柳秀穎、郭美懿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一種特別的心理疾病,發病若不治療,會持續發作及惡化;常常是不可預期的突然發作,而發作前少有徵兆,但是嚴重發作時間都不長,很少超過半小時。恐慌症患者常擔心會隨時發作,發作頻率可能好幾個星期一次,也可能一天好幾次。
早上準備出門上班時,陳小姐只匆匆喝了一杯濃咖啡,卻在擁擠的捷運站裡突然感到心跳加速、全身冒冷汗、喘不過氣,甚至必須在月台上蹲下大口呼吸。她以為是身體出了問題,卻怎麼檢查都找不出異常。
李老師在課堂上責備學生後,突然說不出話、感到喉嚨哽塞、眼前發黑,只能逃離教室獨自平復情緒,心裡卻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還能勝任教職。而張先生則是在開車經過高架橋時突感窒息、心跳劇烈、以為自己快要死去,多次跑急診卻被醫師告知身體正常。
這些突如其來、難以控制的身體反應,其實都是恐慌症的典型症狀:心悸、冒汗、胸悶、呼吸困難,甚至伴隨強烈的死亡感。許多患者像他們一樣,輾轉心臟科、胸腔科、急診室,卻始終無法找出病因,直到被轉診到精神科,才終於揭開這場「身體無恙、內心驚恐」的病因真相。
恐慌症13種典型症狀
恐慌症在診斷上有13類,病發時通常是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發生,合併顯現的症狀有強烈的害怕或不適。只要下列症狀中至少4種在10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程度,就是恐慌症:
●心悸或心跳加速;
●呼吸困難或窒息透不過氣來的感覺;
●喉嚨哽塞;
●全身出汗;
●身體感覺異常(指尖、嘴部或身體發麻或有刺痛感);
●顫慄發抖或虛弱無力;
●胸口劇痛不適;
●噁心或腹部不適;
●頭暈不穩的感覺或暈厥;
●冷顫或身體發熱;
●失去現實感(覺得身邊的一切都不真實)或失去自我感(自己好像與身體脫離);
●害怕自己即將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
●害怕即將死去。
此外,診斷上的症狀經常同時出現,患者會在發作時感到快要死掉,覺得無助而恐懼,久而久之預期的負面非理性思考不斷加強,稍有症狀就更擔心恐慌再次發作,以致常合併憂鬱情緒或失眠。
延伸閱讀:
「我怕明天見不到妳」40歲藝人艾成墜樓亡…曾曝心跳狂飆、不敢睡,醫揭「恐慌症」常見症狀
恐慌症治療容易發現難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解釋,治療恐慌症的困難之處,在於未被正常的診斷出來,治療其實相當容易。治療方法首先是藥物治療,目前的抗憂鬱劑與低劑量的抗焦慮劑,就可以有效阻斷恐慌發作,例如已經上市多年的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就有相當好的療效。
恐慌症患者可透過團體心理治療,獲得成員間的支持,減輕孤獨與情緒困擾。其他輔助療法如衛教,可幫助患者了解恐慌症、治療方式與預後;認知行為治療(CBT)則有助於矯正錯誤觀念,如誤以為心跳加快或呼吸困難會致命。
治療者可釐清這些誤解,並教導放鬆與應對技巧,避免患者過度就醫或依賴藥物。雖恐慌症症狀強烈,但實際上無生命危險,且可透過精神科門診有效治療,許多長年受苦者卻不知病因與療法。
據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衛教資訊,面對恐慌症狀發作,可以試著如下恐慌症舒緩步驟要點,緩解症狀:
1、深呼吸進行鼻子吸氣、嘴巴吐氣,速度盡量放慢
2、專注於深呼吸,以轉移緊張注意力
3、試著告訴自己這是恐慌症發作但不會有危害
4、提醒自己放掉負面想法,順順等過去、別刻意對抗
5、放鬆全身肌肉,正念練習
陳大申說,恐慌症的特色是「只要能夠診斷出來、治療就很容易」,千萬不要著急,好好遵從醫囑,耐心服藥,只要了解恐慌發作絕無生命或身體的危險,自然可以放鬆心情,目前使用抗憂鬱劑治療恐慌症在數週到數月內就可見效,可能就此不再發作,建議有飽受恐慌症之苦的病友到精神科接受治療。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