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病人上門!中醫師深入居家醫療現場,讓老病人重新踏出家門
新冠疫情讓許多人體會到中醫的好,全台中醫診所門庭若市,有一群中醫師卻選擇不再被動地待在診間等病人上門。他們主動靠近最虛弱、最寸步難行的病人,希望發揮「望、聞、問、切」的古老專業,以溫暖巧手和馨香藥草,讓醫療回歸照顧的本質。
輕微失智的83歲陳爺爺是50年老菸槍,雖然乖乖打了7次新冠疫苗,但老菸槍的肺本來就不太好,3次確診新冠肺炎都併發肺炎住院,甚至住進加護病房。陳太太回憶,今年2月出院時,老伴整個人都變虛弱了,不分日夜躺在床上,昏昏欲睡、渾身無力,需要氧氣機隨侍在側,全家都很苦惱。
幸好有熱心鄰居,因家人親身體驗過中醫居家醫療的效果,主動向陳太太推薦,加上醫院社工師協助申請,居服員、中醫師便開始輪流來訪。經過3個月規律地到府針灸、服藥,現在陳爺爺便秘沒了、精神變好,白天坐在客廳陪太太看電視,也能由居服員陪著走出家門外散步,且使用氧氣機的時間大幅減少,還會殷殷期盼地問太太,「醫生怎麼還沒來呀?」
每隔1到2週,苗栗經緯中醫診所中醫師杜穎純就會拎著手提包來敲門,先為陳爺爺把脈,然後在他頭和腿輕輕下針,接著備製艾灸,放在陳爺爺的腹部。在針灸留置的期間,杜穎純會陪陳爺爺、陳太太輕鬆聊聊,不著痕跡地了解他們的飲食、睡眠,關心生活中的辛勞,提供建議、開藥,然後杜穎純又要拎著包包,前往下個病人家。
不到40歲的杜穎純,已投入長照第一線超過10年
杜穎純從小在台北求學長大,從長庚大學取得中西醫雙學位後,就選擇到苗栗行醫,如今一家四口也已在當地定居。
雖然還不到40歲,他卻已在中醫診所服務超過10年,在日間照顧中心投入將近8年,自2022年起,更加入「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劃(簡稱居整計劃)」。此外,他也擔任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中醫長照規劃委員會主委,休假時經常全台跑透透,推廣「中醫 can help」理念,與更多有志的中醫師分享經驗。
居家醫療磨練醫術,兼具自由與挑戰
坐在醫院或診所等病人來、多開些自費項目,比較輕鬆、收入也高,怎麼會有人甘願風塵僕僕到處跑?杜穎純表示,在醫院裡,有許多事情是「不想做也得做」的;而在診所兼做居家醫療,則能兼顧開業行醫自由,又能接觸到比較複雜的病人。不僅能挑戰自己,還能展現專業價值。
「我真很喜歡中醫。有些病人,學校教了我們很多方法可以幫助他們,但在門診卻根本遇不到。」杜穎純說,會進入居家醫療體系的,多半是行動不便者,病況也比門診患者複雜得多,例如:腦中風、頭部外傷、脊髓損傷等神經損傷類個案,以及失智、巴金森氏症、癌症、心臟衰竭、肺炎等病人。
尤其是病人剛出院,還在元氣大傷的階段,中醫透過針灸和藥物,能有效促進食慾、加速體力恢復,改善身體僵硬無力的問題,也能延緩退化和失能的進程,而且「中醫很適合做居家醫療,我們行囊輕巧,最重要的「儀器」就是雙手和眼睛。」
杜穎純舉例說,最近居家護理所轉介一位50多歲、特殊免疫疾病的女性,她剛從醫院回到地處偏遠的家,身體相當虛弱,吃東西需靠鼻胃管,家屬擔心她的狀況會來愈來愈差。經過杜穎純到府提供中醫治療,她已經恢復體力,也脫離鼻胃管,可以自己進食。
另一位罕見疾病個案,正是陳太太熱心鄰居的家人。杜穎純有次去探視時,發現對方血氧濃度明顯降低,意識也變得模糊。當時家中只有看護陪伴,家屬因工作人在外地,心急如焚卻一時趕不回來。於是杜穎純就成了那位挺身而出的關鍵人物——幫忙叫救護車,陪著個案送往醫院,確保即時獲得治療。
全台有逾400名居家中醫,腦中風、失智、安寧皆照護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也投入居家醫療,曾服務過多位90多歲的腦中風病人。在針灸與用藥治療後,病人逐漸恢復精神,四肢活動能力改善,甚至能自行進食,可以好好吃飯。
詹永兆表示,目前全台約有400多名中醫師參與居家醫療,而接受服務的人數也持續成長。2024年,全台有3,420人接受居家中醫服務,是2021年的兩倍,主要服務對象為腦中風患者,失智與癌症安寧個案也有人在做,對延緩失能的成效皆相當好。
杜穎純說,苗栗的中醫師人數約有130至140位,其中僅約10位投入居家醫療,但申請個案卻不少,因為「呷好逗相報」,知道的人愈來愈多。
加入居家醫療照護計劃已有兩年多,杜穎純只要沒看門診,就會安排時間出訪,一天最多跑8戶,累計已照顧過約100位居家病人。
杜穎純坦言,做居家醫療真的比較累,也沒待診間賺得多,但他還是樂意繼續,因為這讓他有機會接觸更多不同病症的個案,也提升他在門診的醫術。此外,在家訪過程中,他也常與西醫師、照服員等專業人員交流,學習跨領域合作。這讓他學到很多,也深刻體認到,沒有一種專業是萬能的,合作才能把人照顧好。
連結社區照護資源,中醫更能鼓勵活動、提升參與
當人逐漸恢復活動力,就應該鼓勵他多出門,重新建立生活節奏,例如天天去日照中心報到。
杜穎純觀察到,許多長輩從小接觸中醫多於西醫,對中醫特別有親切感,對中藥的接受度也很高。在日照中心裡,如果說「來運動」,長輩常常興趣缺缺;但改口說「來練氣功」,反而躍躍欲試。
擁中醫、物理治療雙重專業,羅國正打造跨專業合作團隊
和杜穎純一樣熱衷投入居家醫療與長照服務的,還有擁有中醫與物理治療雙重專業背景的慶福堂中醫診所院長羅國正。
羅國正創辦了全台第一家由中醫師主導的「同心園日間照顧中心」,他與杜穎純都會定期到中心為長輩提供脈診儀輔助的精準把脈。這個團隊還包括兩家中醫診所、通過國健署「銀養餐食認證」的素食餐廳、運動教室與物理治療所。杜穎純除了在其中一間診所服務,也參與日照中心的課程設計與培訓。
從治療到賦能,中醫也能做家庭醫師
羅國正回鄉開設中醫診所後,觀察到一個令人遺憾的現象——許多來診的病人年齡偏高,身體狀況逐漸衰弱,某天起就不再出現。直到聽子女轉述,才得知是長輩已經虛弱到無法出門。
「中醫也有家庭醫師的功能,我們要從治療延伸到『賦能』,從預防醫學的角度去支持人,」他強調,中醫希望與其他專業連結起來,整合所有可用資源,真正對應個人照顧需求。這不僅是為了照顧個人,更能拯救整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