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上大麻的當! 成癮使多巴胺過度活化恐致精神分裂症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19歲的大一S生,因為反覆使用大麻數個月後,開始出現聽幻覺(彷彿有宇宙來的人聲和自己對話),被害妄想(感覺路人對自己不懷好意地指指點點),甚至也懷疑家人暗中對自己搞鬼,聯合起來對付自己,也因此一直想外出,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情緒易怒,行為躁動,態度多疑,不斷與人口言衝突。在家人積極勸說下,勉強同意去看醫生,診斷為大麻引發之精神病。
大麻今非昔比濃度提升逾10倍 成癮性高、精神疾病風險大幅提升
S生初期缺乏病識感(無法察覺自己思考行為已有異常),對醫療人員具高防禦性,言語攻擊,舉止激動,懷疑被家人設計。後來在家人和醫療團隊的細心照護,配合醫囑下,才逐漸康復。回想起來,S生覺得自己「當時失控了!我不知道會這麼嚴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黃名琪指出,現今的大麻,已經和人們過去認知中的大麻不一樣了,大麻造成精神活性效應的主要成分是四氫大麻酚(即THC,tetrahydrocannabinol),其濃度在過去幾十年間大幅上升將近10倍以上。
在1970年代,大麻產品中THC的平均含量約為2%至3%;而現今市面上的產品,因為種植與純化製程精進,THC濃度普遍已達20%至30%,濃縮製品甚至可高達90%以上,這意謂著其成癮性、情緒行為異常、以及健康風險大幅提升,早已今非昔比。
然而,在THC濃度節節升高的浪潮下,具有誤導性的大麻迷思仍方興未艾。生活中或臨床上,可能聽過抽大麻的人說「大麻是天然的,對身體沒有壞處」、「大麻不會成癮」。其實,成癮疾病的定義是:持續使用某種物質,儘管知道會帶來問題,卻仍無法停止。
而這裡說的「持續使用、無法停止」,指的是試過各種方法想戒卻無法保持停用;或者說,無論心情好、心情不好、無聊或煩躁時,都要習慣抽一口大麻才能緩解,這種「想要抽」的感覺,稱為「癮頭」,癮頭會反覆出現,驅使使用者繼續使用。研究顯示,大麻絕對是具成癮性的物質。
大麻難以透過代謝排淨 在身心健康、懷孕與交通安全具有潛在危害
至於大麻帶來的健康問題,並不是代謝掉之後就會結束。短期的大麻使用,會造成記憶力受損、運動協調和判斷力出問題、高劑量下甚至可能產生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病症狀。長期或重度使用,除了成癮之外,還會造成慢性支氣管炎、大腦功能改變、認知功能障礙(尤其25歲以下,腦部仍在發展的青少年與年輕人)、並與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發病,有顯著關聯性。
丹麥研究也指出,大麻對「發生思覺失調症」的影響,從1972年只有2%,到了2016年提升了4倍,來到8%。意思是,現在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相比以前,有更高比例的發病與大麻使用有關係。另一篇加拿大研究發現,使用成癮物質而出現精神病到急診就醫的個案中,追蹤3年後,診斷為思覺失調的風險比率,大麻是84.9%,遠遠高於安非他命的22.3%。
腦部影像的研究,也發現大麻成癮的人,大腦中控制情緒與認知的區域,其多巴胺活動長期處於過度異常狀態。而精神分裂症的幻覺、妄想等症狀,正是與腦中多巴胺過度活化有關。因此,使用大麻誘發的多巴胺系統的異常,很可能與精神病風險升高有關。此外,另一篇系統性回顧的研究也顯示,有中度至高度的證據支持,大麻的使用,會增加精神病的風險、損害認知功能(記憶力、專注力下降)、使駕駛的風險上升(與車禍、車禍致死率上升相關)、以及孕婦生出體重過輕胎兒的風險增加。
黃名琪表示,目前證據皆清楚顯示,大麻在生理、心理健康、懷孕與交通安全方面的潛在危害不容忽視。因此應該對「大麻天然無害」這類迷思提高警覺,尤其是在青少年、孕婦與精神疾病高風險的族群,更應避免使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在衛生福利部支持下,成立藥癮治療示範中心(ISTART),周一至周五早上皆有提供大麻成癮之相關諮詢與治療。若自己、或是身邊的家人朋友有相關的困擾,請盡速尋求醫療的協助,電話是02-27263141轉1282或1283,北市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諮詢專線0800-770-885。
# 首圖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