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的童年 不適切居所損身心
【明報專訊】自20世紀中期以來,本港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密度亦不斷攀升,但住房供應卻遠遠追不上需求,導致大量家庭被迫居住於環境惡劣的劏房、籠屋或過度擁擠的公屋單位內。居住環境過於擁擠,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學習與休息,對學業表現及情緒穩定造成負面影響。研究更顯示,住房不安全與兒童及青少年焦慮、抑鬱及行為問題有密切關聯。
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數據,香港超過21萬人生活在平均僅6平方米(約65平方呎)的狹窄空間內。這些單位普遍維護不善,甚至缺乏基本生活設施,嚴重影響住戶的生活質素。
擁擠加劇家庭壓力 引發衝突
擁擠環境不僅帶來日常生活上的不便,也進一步加劇家庭壓力,導致關係緊張,甚至引發矛盾與衝突。由於空間有限,家庭成員需時刻避免碰撞,這種無形的壓迫感容易讓人焦慮與煩躁。而缺乏足夠的私人空間,亦進一步限制個人的休息與社交機會,影響整體心理健康。
居住於劏房或板間房的兒童及青少年,受家庭背景與經濟條件所限,面臨多重挑戰,而惡劣的居住環境更可能對其身心發展造成深遠影響。研究顯示,住房不安全,包括頻繁搬遷,惡劣的住房條件及經濟壓力,與兒童焦慮、抑鬱及行為問題的增加有密切關聯。亦有研究指出,童年時期經歷住房不安全的個體,在青春期與成年階段出現焦慮與抑鬱的風險顯著增加。此外,惡劣的居住環境與學業表現低落高度相關。居住空間愈擁擠,學業成績受到影響程度愈大。
長期生活在擁擠環境的兒童,在學業、行為及身體健康發展方面容易受以下負面影響:
‧缺乏活動空間易煩躁
由於家中空間有限,雜物堆積,兒童在家幾乎沒有活動空間,每每在家中移動時,均需額外小心,避免撞到家人或不慎跌倒,甚至連書包都只能放在牀上,這讓他們感到不適與無奈。
‧家中人聲嘈雜 難集中精神
學童需要安靜和獨立的空間來完成功課、溫書等學習活動,但劏房環境無法提供這樣的條件。另外,狹窄環境讓兒童更容易情緒失控,變得易怒與焦慮。由於家人聲音嘈雜,學童在溫習時難以集中精神,經常感到煩躁,甚至會對家人發脾氣。
‧無法參與更多玩樂活動
處於空間不足的環境中,在家除了看電視,幾乎沒有其他事情可做,讓他們感到沉悶,限制了兒童生活日常,對個人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缺個人空間 限制社交
兒童及青少年與家人共處同一空間內,感覺被束縛和被監視,缺乏自主。例如,青少年少不免會與同齡朋輩有較私密的溝通對話,但由於家長時刻在旁,與同學朋友電話聊天的機會因此受到限制,限制了社交生活。
‧環境惡劣 帶來衛生隱憂
不少劏房位於老舊建築內,鼠患、蟑螂出沒嚴重。例如,有劏房位處大廈垃圾房附近,家中經常有蟑螂出沒,甚至在進餐時或玩耍時都經常見到,讓兒童感到不安,亦對家中衛生問題帶來隱憂。
‧潮濕發霉 影響健康
每逢雨天或潮濕的天氣,家中天花、地板甚至牆身就會滲水,亦導致牆壁發霉,影響健康,例如引發呼吸道感染等健康問題。惡劣的環境問題讓劏房家庭成員情緒低落,甚至會在無意間將壓力發泄到子女身上,加劇親子之間的矛盾,並可能對兒童造成心理壓力。
‧品流複雜 鄰里不和
由於劏房租戶背景複雜,常常遇到難以處理的鄰里問題。其中,噪音污染問題就十分嚴重,鄰居半夜起來搬運或活動的聲響,或住戶喧嘩等情况頻有發生,影響休息、日間學習與情緒穩定。長期缺乏良好的睡眠環境,健康受到影響,情緒亦變得暴躁。
‧熱如焗爐 致焦躁不安
踏入夏季,劏房家庭需要面對炎熱高溫的問題。由於劏房部分房間缺乏窗戶或通風不良,使室內悶熱難耐。夏天室外氣溫炎熱,而室內更顯悶熱,兒童常常因此感到不適,像「身處焗爐中卻無法逃離」,長期下來使心情變得焦躁不安
作為社會的最需要保護的群體,兒童往往更加難以有效應對環境帶來的壓力。長期處於擁擠的居住條件下,導致生理及心理問題惡化,影響未來發展。社會各界應正視居於不適切居所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並繼續積極推動相關政策,改善居住環境,確保兒童能夠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避免對他們的未來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文:簡穩生(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助理)、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