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捲有害 躺平無益 「45度」迎DSE放榜
【明報專訊】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下周三放榜,不少考生處於兩種極端狀態:有人瘋狂「內捲」,計好分數爭入神科;有人徹底「躺平」,連JUPAS排位都懶得改。
這一場捲與躺的心理戰,其實不止於DSE成績,更可能是新一代對前途的應對。有人說躺平是懶惰的藉口,亦有人說是一種覺醒;而內捲,有人說是上進,亦有人指是自我消耗。
專家認為,面對社會高度競爭,躺平與內捲,其實是應對壓力的策略。
「努力唔一定有回報」、「比你叻嘅人都喺度努力,你仲努力嚟做咩?」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勸世良言」,道出不少年輕人的心態。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今年初發布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一受訪中學生自覺已經「躺平」,選擇與出人頭地、物質主義等主流價值觀「斷捨離」。
加倍努力 vs. 徹底退出
內捲與躺平,簡單說,是一種生存策略。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指出,「內捲」原是人類學和社會學術語,形容文明發展到極致後陷入停滯的狀態。而在當代語境中,它被用來描述「個體在高度競爭中投入大量精力,卻難以獲得相應回報」的集體內耗現象。
臨牀心理學家梁重皿補充,躺平是年輕人身處內捲時一種消極應對策略,通過減低欲望、拒絕競爭來達到心理平衡。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出版的學術期刊《心理科學進展》,去年有一篇文獻指出,內捲與躺平實際上是人們面對競爭壓力時的兩極反應——要麼加倍努力,要麼徹底退出。
短躺抽離反思 長躺可致抑鬱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於去年9至11月,以問卷調查訪問99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調查將中學生躺平行為分為「覺醒型」與「逃避型」兩類,前者是對學業、家庭、經濟、社會等狀况權衡利弊後「覺醒」的生活態度;後者則是因無法達成社會期望(如買樓、致富)而選擇放棄的消極生活。
傅子健則從心理學角度將躺平分為「被動式」與「主動式」。他以著名的「電狗實驗」解釋「被動式躺平」,當狗多次遭受電擊卻無法逃脫時,即使後來有機會逃跑也會放棄嘗試——這種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現象,同樣適用於長期受壓的人。而「主動式躺平」則是指未經實際壓力就因社會資訊影響而選擇躺平,這在學生群體中尤為常見。
綜合兩名專家意見,躺平就像雙面刃。傅子健指出,短暫的躺平可以是一種有效的自我療癒方式,讓人從高壓中抽離、反思人生方向。然而,梁重皿警告,長期躺平可能導致抑鬱,因為人天生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失去目標會引發存在焦慮,「適當的壓力其實是向上的動力,長期躺平會讓人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生活逐漸頹廢,甚至產生社交退縮」。
長期內捲 引發消瘦失眠心血管病
同樣,內捲可視為應對壓力的一種反應,但傅子健解釋,長期處於內捲狀態會導致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平過高,引發消瘦、失眠、記憶力下降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會患上心血管疾病,「有些人會通過暴食來緩解壓力,這又可能引發新的健康問題」。
梁重皿補充,長期累積壓力會化成焦慮、緊張、易躁、抑鬱等負面情緒;內捲會讓人自我懷疑,最終可能演變成習得性無助或職業倦怠,繼而選擇躺平。
目標分階段 接納自身局限
面對高度競爭和壓力,兩名專家提出了「45度人生」的折衷方案。既不全然躺平,也不過度內捲。具體建議包括:
˙制訂合理目標
制訂短、中、長期目標,逐步建立自信和成功感。
˙注重個人成長
在高度競爭環境中,透過學習和訓練,關注自身進步,而非盲目與他人比較。
˙維持心理健康
通過正念冥想、運動等方式減低壓力和焦慮,避免以吸煙、飲酒、暴食等不良習慣減壓。
˙時間管理
做好時間管理,提升效率,避免低效努力。
˙學習放下
接納自身局限,適時調整目標。
文:彭堦琛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