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點滴:EB病毒 鼻咽癌最大元兇
【明報專訊】根據2022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鼻咽癌新症有705宗,當中男性522宗,女性183宗。發病高峰年齡為50至60歲。
吃鹹魚增風險? 科學未確定
鼻咽癌成因多年來都和鹹魚扯上關係。有關說法主要是因為早年有人發覺,廣東省沿岸的鼻咽癌發病數字比較多,但內陸個案就比較少,因此有醫生就這方面推動研究,懷疑鼻咽癌和華南地區人士多吃醃製食物例如鹹魚等有關。但吃鹹魚真的會增加患鼻咽癌機率?其實在科學上還未能確定。當然,從整體健康飲食角度,還是建議少吃醃製食品,多吃新鮮食物,並且多菜少肉,烹調時也應「三少」:少鹽、少油、少糖。
話說回來,根據近年的認知,引起鼻咽癌最大元兇是EB病毒(Epstein-Barr)。曾有研究顯示,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無論種類及含量均高於一般人,而大部分居住在華南地區的人均有EB病毒接觸史,接觸途徑和一般過濾性病毒相似,但視乎個人體質,不一定每個人接觸之後都會有症狀;有小部分人最終會患上鼻咽癌,當中是否牽涉其他環境因素誘發暫時還不清楚。
此外,鼻咽癌和基因有關,也和吸煙、飲酒等有關。
近年精準電療減副作用
治療方面,有別於一般癌症傾向盡早做手術,由於鼻咽在頭顱中央深處,早在40、50年前開始,鼻咽癌已經主要採用放射治療(即電療)。尤其早期發現的鼻咽癌,一般都以放射治療及化療處理,若能在第一、二期開始治療,現時根治機會高達八、九成。若經過放射治療及化療效果未如理想,則可能轉介耳鼻喉科醫生,接受鼻咽切除手術。
鼻咽癌放射治療,最大挑戰是鼻咽附近有很多重要組織,例如頭顱骶骨後面已是腦幹,而大腦及眼球亦非常接近鼻咽,所以放射治療時要避免重要的組織受影響。幸好隨技術發展,現時的放射治療已愈來愈精準,可以將輻射盡量集中在鼻咽位置。當然,治療並不會單純治療鼻咽位置,無論病人頸部淋巴核有沒有找到癌細胞,放射治療時都會覆蓋頸部淋巴,但就會避免輻射影響腦幹、眼球及口水腺,盡量減少治療後的副作用。
文:李兆康(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