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過期藥丟去邊? 民間藥餘回收難續 社區藥房或可解套
【明報專訊】你屋企有幾多「看門口藥」?當中有多少已經過期,你又如何處理?不當棄置藥物有機會污染環境,並增強生物的「抗菌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警告到2050年,每年或有多達1000萬人因AMR死亡,相當於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率。為減少藥物浪費,醫院管理局自本月3日起,進一步改善公立醫院藥物配發安排,指定藥物如獲處方為「有需要時服用」,病人會獲配發最多8周藥物數量。為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全球各地政府如澳洲和澳門等實施藥餘回收計劃,香港未有相關的中央回收處理系統,但有本地機構推行類似項目。單靠減少派藥量和民間回收,能做到藥勿亂棄嗎?
藥物不當棄置 或催生抗藥性細菌
相信大家有過被醫生反覆叮嚀「抗生素一定要吃完」的經驗,也知道中途停藥或會讓細菌得以繼續繁殖,升級變更難醫治的抗藥性細菌。但隨意棄置藥物與抗藥性的關係是怎樣的?醫護行者創辦人范寧醫生舉例:假如藥餘流入海洋,或被海洋生物進食,並產生抗藥性。人類食用這些有抗藥性的生物例如魚類時,或容易感染抗藥性細菌及患病。
這連串推論並非杞人憂天,事實上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與其博士後研究員賴榮盛參與英國約克大學一項2022年發布的全球研究,監測全球河流污染情况時發現,在137國的258條受監測河流中,香港的啟德河和林村河分別位列污染最嚴重的第29及第70位,當中啟德河錄得34種藥物污染。
藥物會污染河流,大多源於不當棄置藥物,例如藥物經分解後產生滲濾污水,污水未被有效去除藥物殘餘。2023年立法會討論過如何處理廢棄藥物,面對醫療衛生界議員林哲玄提問藥物棄置堆填區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建立家居或院舍中央藥物回收制度,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指環境保護署會發信提醒醫院、診所等機構,將其產生的廢棄藥物按法例要求作適當處置。根據《廢物處置(化學廢物)(一般)規例》(第354C章),相關機構須聘用持牌化學廢物收集商蒐集及運送化學廢物到持牌化學廢物處置設施作焚化或適當處置。
結構複雜藥物 污水處理難分解
市民一般將過期藥物當作家居垃圾丟棄,這些垃圾會被運到堆填區。謝展寰年前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詢問時指,現時運作中的堆填區為全密封,整個堆填區底部受多層合成防滲透墊層系統覆蓋,堆填區內設置的滲濾污水處理設施會處理廢物分解後產生的滲濾污水,並按法定標準排入公共污水渠,處理過程中可分解大部分廢棄藥物內的抗生素。謝續指,根據渠務署研究資料,本港污水處理廠能有效去除污水中部分藥物殘餘(包括抗生素),其中二級污水處理廠可去除一些抗生素的效果有九成。梁美儀回覆記者查詢指,藥物的分解或降解情况視乎其化學結構,結構較複雜的抗生素相對難分解。
謝展寰又說社區一般不會棄用大量抗生素藥物,本地常用抗生素對水生態環境沒實質影響,未有計劃設立藥餘回收制度。本港暫沒正式統計藥餘的公開數據,藥物被列入「家居有害廢物」——還包括燃料、電池和漆油等。根據環保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的2023年廢物統計數字,堆填區都市固體廢物每日棄置量從2019年的11,057公噸跌約2%至2023年的10,884公噸,當中「家居有害廢物」有168公噸,佔1.5%。這5年期間按百分比計,廚餘、紙料、塑料棄置量均減少,平均下跌兩個百分點,玻璃和金屬類則維持,但「其他廢物」包括家居有害廢物和木材等則由20%升至27%。廢棄藥物雖沒具體數字,但可由此判斷市民有藥餘處理的需求。
長期病患 藥物棄置大戶
本地有連鎖零售商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回收藥餘,譬如屈臣氏同太平山青年商會上月至本月推出全港藥餘回收計劃,在約60間屈臣氏藥房設立藥餘回收箱。該計劃去年回收逾720萬粒剩餘藥物,接近香港人口數字,蒐集到的藥物主要為退燒藥、抗糖尿病藥和止痛藥。
The Loops Hong Kong提供家居或辦公室付費上門回收服務,近日成功登記為化學廢物產生者,可回收藥餘並交給持牌化學廢物收集商處置。The Loops Hong Kong創辦人黃靖羲說香港沒正規且長期處理藥餘的渠道,但他留意到藥餘問題頗嚴重。黃續說政府沒解釋過如何處理藥水,「我們暫時會建議倒入馬桶,因為污水處理廠有一套淨化的程序」,故他們只回收藥丸,不收藥水。
黃靖羲的團隊目前做了大約一個月藥餘回收,蒐集到約一個100公升容量大桶的藥量,「目測最多是止痛退燒、心臟病和長期病患的藥」。尤其是長期病患者的療程和覆診周期長,「一拿藥就拿很多,基本上吃不完,不少人因其長期病患親友離世,留下大量藥物,才找我們處理」。
對市民來說,服務不能是期間限定,而是要長久推行,才會安心。撇除要處理的回收量不說,出於成本考慮,要恆常地做藥餘回收計劃對黃靖羲來說算是難題,他說委託持牌回收商處理廢物一次要數千元。
尋持牌收集商處理 成本高、手續多
關於處理過期藥物,衛生署藥物辦公室的常見問題指引只說要符合相關條例處理,另外棄置危險藥物後,須更新有關危險藥物登記冊的紀錄,記入供應藥物成分、藥量、劑量和持續期等資料,並應備存相關文件。 醫護行社區藥房藥劑師文柏楊指政府目前沒一個處理家居藥餘的明確方向,「市民要自己處理」。除了堆填區這歸宿,他認為將藥物棄於廁所亦不理想,應該「將它們與食物殘渣和咖啡渣混合,用密實袋裝好,不讓它們接觸到環境」,避免造成污染。
社區藥房也有用剩的藥物。醫護行社區藥房藥劑師黃芷晴說他們會找持牌化學廢物收集商處置,並須填寫不少表格,譬如說要先填廢物產生者登記申請表(EPD129),獲環保署發出廢物產生者編號的證明書,然後再申報棄置藥物。藥物分為A部及B部化學廢物,A部化學廢物包括第1部毒藥及抗生素製劑,B部則是第2部毒藥及不含毒藥的藥劑製品。
黃芷晴解釋,丟棄A部化學廢物須填法例規定呈報的指定(甲類)化學廢物通知書,列明藥物形態和估計棄置數量等,申請獲環保署接納後須在指定期限內處理掉所呈報廢物。假如是危險藥物,則須先書面聯絡衛生署藥物辦公室牌照及監察科作出安排。她續說上述程序的處理過程算快,「但涉及的表格有好多資料要填,需要時間做列表和分類等整理」。范寧說社區藥房人手不算充足,藥劑師沒太多時間處理這些事,「試想像藥劑師收到一大盒藥,要分好類、知道那是什麼藥,磅重等,我猜沒半日時間也很難搞」。
持牌化學廢物收集商從產生者獲得化學廢物後,會運到環保署香港化學廢物處理中心銷毀,包括物理或化學處理及焚化,過程中會監測氣體排放和污水排放等,以確保符合法定環境要求。
發揮社區藥房作用 按需取藥
廢棄藥物不但有機會污染環境,還會造成用藥安全問題。不少長者同時患多種慢性病,要服用多款藥物,容易不遵從醫囑服藥,如自行停藥或減少服藥量等,影響病情之餘,也剩下不少藥物,或會有誤服的情况。
范寧想過以社區藥房的形式做藥餘回收,但他說無法確保收回來的藥物安全,「因為它已經在病人的生活環境貯存了一段時間,不是人人都良好保存,或者藥物沒受污染,藥劑師需要一個官方指引或政策框架,才能放心去做回收」。
全球各地不乏當地政府帶頭搞藥餘回收的例子,澳洲自1998年推行「送回不需要的藥品」計劃,計劃由澳洲聯邦政府和衛生部出資,讓居民免費將任何無用藥品交給藥房回收,並按監管部門和環境保護局要求安全地處理。
較靠近香港的澳門則透過藥物監督管理局,在衛生中心或衛生站、醫院和社區服務中心設置廢棄藥物收集箱,讓當地居民棄置家中過期或無用藥物。
「我們永遠在制度下做回收也不是辦法(解決不了問題)」,范寧認為藥餘問題須從醫療制度入手,尤其是在藥物管理和病情管理上。除了公立醫院現時限制派藥量外,他建議「將有需要時才要吃的藥,列一張單讓病人到社區藥房配藥」。他續說「看病難」讓市民想醫生處方多點藥量,尤其是長者行動不便,出入醫院配藥較麻煩,這時社區藥房便能發揮作用,分擔公立醫院部分工作,亦方便市民。
處理藥餘須知:
1.將所有排裝或錫紙包裝藥物拆出來,藥水則倒出來,破壞或塗污外包裝,防止其他人誤服或有心人再利用藥物
2.準備膠袋,最好是密封袋裝廢棄藥物
3.將茶渣、咖啡渣或其它垃圾混入廢棄藥物膠袋內,密封好才丟棄
【舊藥回收篇】
文˙ 姚超雯
{ 圖 } 資料圖片、網上圖片、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