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CAR-T外又有新福音!8/1起雙特異性抗體獲健保給付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簡稱DLBCL,是成人最常見的淋巴瘤。「台灣每年約有3000~3500名淋巴瘤的新案例,其中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約占1000名左右,其惡性度高、進展快速,但其實是可以被治癒的,只是治療越到後線會越挑戰。」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幹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部主任譚傳德醫師表示,從回溯性資料觀察,經過兩線治療以後復發患者整體存活期可能僅剩下6個多月,顯示一旦復發之後的治療等於和時間賽跑。
我國健保於2023年底將細胞免疫治療CAR-T納入健保第三線給付,現今又迎來另一個令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病友振奮的好消息!自2025年8月1日起健保又納入另一類突破性新藥-「雙特異性抗體」,同樣於第三線的給付,將我國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的復發治療更進一步接軌國際治療水準。
雙特異性抗體&Car-T皆為細胞免疫治療 各有優勢如何選擇?
迎來這個好消息的同時,許多病友首先浮出的疑問可能都會是「什麼是雙特異性抗體?」、「與CAR-T又有何不同?要如何選呢?」
譚傳德醫師解釋,雙特性抗體也是一種細胞免疫治療,在治療意義上與CAR-T類似,都是靠強化T細胞的免疫功能來攻擊癌細胞,只是CAR-T必須事先收集患者血液,透過基因工程於體外強化T細胞後,再輸注回體內;而雙特異性抗體則是直接將藥物注射入體內,透過其獨特同時抗CD20與CD3之突破機轉,將一端牢牢抓住病變的B細胞(帶有CD20),另一端則與免疫T細胞(帶有CD3)接合,藉此活化並引導免疫T細胞攻擊癌細胞。
關於臨床上應用時如何選擇,譚傳德醫師說,兩者各有優勢,這必須要視每位患者的狀況與仰賴醫師的專業判斷。譚傳德醫師進一步分析,因為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進入到第三線時,患者情況普遍很緊急,台灣目前引進的CAR-T仍必須要冷凍血液、送到瑞士,待完成基因改造後再將細胞冰凍空運回台,加上健保申請過程,需耗費3個月左右,這個期間病人就必須先接受橋接治療,以穩定病情;雙特異性抗體則無需這個過程,病人可以較迅速地接受到治療。
從三、四個月延長至兩、三年甚至更久 雙特異性抗體讓後線治癒變可能
談到雙特異性抗體的療效,譚傳德醫師說,「過往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一旦進入三線治療,常常病人可能只剩下三至六個月的時間,但根據臨床試驗數據,在接受雙特異性抗體後,有超過4成者可於平均42天達成完全緩解,且維持無復發的狀態達兩、三年之久,讓長期治癒變成可能,這幾乎是過往無法想像的進步。」
關於雙特異性抗體未來更進一步的應用,譚醫師也表示高度期待,「目前許多臨床試驗都在進行中,以CD20與CD3結構為獨特2:1的雙特性抗體藥物為例,推進至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第二線所進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日前也已公布正向結果,若一復發於第二線治療就立刻採用雙特性抗體合併化療時,有機會顯著提升整體存活,降低38%之死亡風險,顯示其往前線推進使用之潛力。此外,在2025年歐洲血液病醫學會年會中,另外一種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加上標靶藥物以及化療於第二線的治療,也有機會在短時間內達到完全緩解,而直接銜接自體幹細胞移植。」
雙特異性抗體納健保接軌國際治療指引 最多可給付12個療程省數百萬
「在國際權威癌症治療指引NCCN中,雙特異性抗體已被列入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第三線之偏好推薦選擇,惟過往必須自費,療程耗費3百萬元,病人不一定負擔得起;我國健保署宣布8月1日起將雙特異性抗體納入第三線給付,大大減輕病人經濟負擔。」譚醫師分享其用藥經驗,「病人若對雙特異性抗體有反應,療效其實很快就會出來,若成功達成完全緩解者,多數也能長期維持,本次健保最多給付12個療程,與試驗建議和臨床經驗也大致相符,相信能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後線病人帶來更全面性的支持,為治癒帶來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