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攀升!肥胖女性罹子宮內膜癌風險飆2倍
子宮內膜癌為女性常見婦科癌症之一,危險因子包括肥胖、長期月經異常、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糖尿病、婦癌家族史,以及曾長期使用含雌激素的藥物等,國健署提醒,及早察覺異常出血警訊並積極就醫,可大幅提高存活率。
根據衛福部統計,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尤其是停經後族群,但年輕女性也不能掉以輕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陰道異常出血是最常見的早期警訊,包括停經後再次出血、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增多,或持續性的紅色分泌物等症狀。
衛福部針對民眾常見迷思提出澄清:
迷思1:子宮內膜癌只發生在停經後婦女?
澄清:雖然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停經前後的女性,特別是50-60歲,但年輕女性也可能罹患,尤其許多女性在初經或停經前後,月經不規則被視為正常,而容易忽略異常出血,延誤就醫。
迷思2:沒有性行為或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就不會得子宮內膜癌?
澄清:子宮內膜癌與性行為無直接關聯,無性經驗者也可能罹癌。而子宮頸抹片主要是藉由刮取子宮頸細胞觀察可疑的病理變化,僅少數(10%)子宮內膜癌患者的惡性細胞從內膜剝落至子宮頸,並隨子宮頸抹片檢查時被發現。故抹片結果正常但有異常症狀者,仍應儘速就醫。
醫界研究發現,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隨著臺灣生活型態日益西化,肥胖人口逐年上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也呈現持續攀升的趨勢。國際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癌患者中約有50-70%為肥胖族群。台灣則研究進一步證實,肥胖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女性的2倍。
目前雖然尚無國際公認合適的子宮內膜癌篩檢工具,但研究顯示,規律運動有助於降低20–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配合健康飲食與體重控制,則可進一步降低相關癌症風險。吳昭軍提醒,若發現身體出現異常出血或其他不尋常症狀時,務必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協助診斷與處置,並將健康行動融入日常,為自己累積長期的健康基礎,降低罹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