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失智症權威,卻成為林芳郁的主治醫師!林靜芸找到一位「真正懂病人」的醫師
剛卸任神經學會與腦中風學會理事的陳晉誼醫師,雖然不是失智症權威,卻成為林芳郁的主治醫師。為什麼這位曾任3大醫學中心院長、前衛生署長的重量級人物,會選擇信任陳晉誼,做為他面對失智症漫長療程中最重要的醫療依靠?
自2021年退休後,林芳郁開始與失智症長期抗戰。其妻、整形外科名醫林靜芸在新書《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中坦承,求醫之路並不順利,歷經波折,才終於找到一位「真正懂得照顧病人」的好醫師。
這位讓林靜芸願意託付、讓林芳郁穩定治療至今的醫師,就是萬芳醫院中風防治中心主任陳晉誼。陳晉誼是林芳郁表弟,雖然不是失智症專科權威,但總是細心觀察、願意傾聽,林靜芸說,這樣的特質,讓他成為全家最信賴的醫療依靠。
林芳郁病情愈來愈穩定,因為找到「懂病人」的醫師
在《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中,林靜芸透露,林芳郁剛發病時,找過很多此領域的專家診治,但多數醫師都無法解決她心中的疑惑。有一陣子林芳郁頭常往右側歪,她為此焦慮擔心,請教了不少專家。
有些醫師回她:「失智這個病,到了後期就是如此。」林靜芸再問其他醫師,得到的答案是:「可能跟林芳郁的脊椎受傷有關。」還暗示她,未來會更嚴重,不必大驚小怪;也有醫師索性說:「這個病就是這樣了。」這些答案,聽得她非常沮喪。
然而,陳晉誼的回覆卻讓林靜芸感到一份安心,他安慰她:「不要緊張,可能只是他太累了。」這句話聽在林靜芸耳裡,心裡暖了起來,也解了她好長一段時間的憂鬱與焦慮。
看到直播,林芳郁跟林靜芸說「謝謝」
這兩年來,在陳晉誼的診治下,林芳郁的病情逐漸穩定,不僅睡得好、吃得下,還能與家人進行簡單對話。林靜芸分享一則小故事:6月22日新書發表會當天,林芳郁也在線上觀看,看到許多老同事到場為他加油打氣,顯得格外開心。回到家後,他對著太太說了幾句「謝謝。」
但其實,要走到這樣的平穩狀態,過程並不容易。生病後,林芳郁對陌生的環境,特別是醫療場域,常常會感到不安與排斥。有一次,因為牙齒問題,家人帶他前往住家附近的牙科診所就診。沒想到一進診間,他因緊張情緒反應激烈,出現突發行為,讓家人和醫師都嚇了一跳。也因此,他的牙齒問題多年來一直未能妥善處理。
醫師願意陪伴與傾聽,讓林芳郁「放心」
直到這次家人對外公布他罹患失智症後,再度帶他到台大醫院牙科就診。幫他看診的,是他以前的老同事。可能因為認得對方,心中產生了信任感,他竟能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全程配合治療,一口氣把嘴巴裡所有需要處理的牙齒都整理好了。
這段經驗讓林芳郁的家人深刻意識到,對失智症患者而言,「熟悉感」與「信任感」往往比醫療專業更為關鍵。在林靜芸眼中,林芳郁之所以能一路穩定治療,靠的不只是藥物,更是醫師願意陪伴、傾聽病人的用心。
陳晉誼並非失智症專科出身,早年主攻急性中風治療。觀察到台灣人口快速老化,他預見失智人口將逐年攀升,數年前便開始鼓勵科內醫師投入相關領域。他坦言:「以前沒什麼藥,大家都不太願意投入失智症的治療。」直到近年可延緩病程的新藥陸續問世,失智症才逐漸受到重視與關注。陳晉誼不僅看見趨勢變化,更親自走進這個充滿挑戰的照護場域。
超越醫療的陪伴:陳晉誼的照護哲學
他細膩且富同理心的態度,不僅體現在林芳郁的照護上,也深受其他病人家屬肯定。許多照顧失智症親人的家屬坦言,在陳晉誼診間,感受到的不只是醫療建議,更是一種被理解與陪伴的安定感。
這份細膩與耐心,同樣展現在他陪伴林芳郁確診與治療的過程中。確診失智症通常需要一系列專業評估,包括認知功能測驗、腦部影像檢查,甚至正子斷層造影(PET),以釐清病因與病型。然而,由於林芳郁當時的狀況無法順利完成這些標準檢查,也沒辦法明確判定他是屬於哪種類型的失智症。
陳晉誼只能回溯先前的核磁共振影像,並結合臨床症狀與家屬描述做出初步診斷與治療判斷。他發現林芳郁的腦部已有明顯萎縮,進一步佐證其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與家屬討論後發現,林芳郁在先前服用藥物期間,曾出現嗜睡、食慾不振等副作用。
考量病情進展,藥物療效有限、副作用卻明顯,最後決定暫停用藥,改以非藥物方式穩定病情。停用藥物之後,林芳郁的胃口逐漸恢復,也不再嗜睡,整體活動力明顯提升。更重要的是,病情得以穩定,生活品質比過去更好。
尋求資源,打造「最適合」的照護模式
「失智症的治療非常個人化,臨床醫師應依據每位病患的身心狀況,調整最適切的治療與照護策略。」陳晉誼表示,藥物只是輔助,真正關鍵在於,如何讓病人願意吃飯、願意出門、願意和人互動,這些才是延緩病情惡化的關鍵。
身為林芳郁的主治醫師,他非常佩服林靜芸對先生的照顧,尤其在發病之初,有時在外面遊走整天整夜,走7、8萬步仍不回家,林靜芸都靜靜陪伴著他。
陳晉誼根據臨床觀察,亞洲失智症患者更常見合併其他疾病,如巴金森氏症及精神症狀。這類病人的病情複雜多變,是所有長照病人中照顧難度最高的一群。若家中長輩出現這種情況,往往只能見招拆招。他指出,照顧合併精神症狀的失智症患者,甚至比照顧臥床重症病人更具挑戰性,有時需要4~5個人才能應付突發狀況。
他進一步強調,失智症照護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適合當下」的做法。最重要的是,照顧者不要單打獨鬥,而是要勇敢向外尋求資源、學習與支援。
以林靜芸為例,即使是醫療專業人員,也在照護過程中主動求助,嘗試各種模式,包括聘請照服員到家中協助、送往日照中心、聘用外籍看護、尋找陪讀老師與運動陪伴者等,讓照顧不再只是家屬的責任。
在失智症的照護路上,沒有萬用解方,林靜芸的照護故事提醒我們,「有時候,比起高深的醫療技術,更重要的是那個願意走近病人、陪他慢慢走的醫師。」當疾病無藥可醫時,「理解」與「陪伴」就成了最強大的處方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