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生蛇】與「蛇」抗衡! 你不可不知的「生蛇」真相!

高燒 Gofever

更新於 21小時前 • 發布於 1天前 • 高燒 www.gofever.com.hk

帶狀疱疹又俗稱「生蛇」,比較常見於 50歲或以上人士身上。據香港電台報導,香港皮膚健康基金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曾調查發現,本港每三個就有一人曾感染「生蛇」的帶狀疱疹。「生蛇」患者更有年輕化的趨勢。在調查中,學會更發現疾病不但會為患者帶來不適,更會因為疼痛影響心情及睡眠,從而影響正常生活。甚至更有研究指出,70歲或以上患者在「生蛇」後患後遺神經痛的風險高達75%!「生蛇」這麼可怕,究竟可以如何預防?哪些人「生蛇」的機率會比較高?

立即報名參加「生蛇痛苦難忍! 如何自保與治療?」免費講座,讓專家為你講解帶狀疱疹。現在報名還可以折扣價接種「蛇針」優惠!機會難得,切勿錯過!https://bit.ly/45NiSuJ

什麼是「生蛇」?

帶狀疱疹又俗稱「生蛇」。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帶狀疱疹患者一般曾感染水痘,而「生蛇」是因為潛伏於人體內的水痘病毒在多年後復發引致。早期患者會在4天到2星期內出現發燒、頭痛和皮膚異常或痛楚。在正常狀況下,紅疹會在感染後約五天內陸續出現。扁平的紅疹最初會在身軀出現,然後逐步向面部和四肢擴散。另外,紅疹也會隨時間變成伴隨難以忍受、帶刺痛感的豆狀小水疱,狀況會維持約二至四星期,然後變乾、結痂。普通患者通常需要二至三星期才能痊癒。可見「生蛇」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嚴重。有患者把「生蛇」的痛楚和分娩痛比較,甚至表示更痛苦。亦有患者指「生蛇」後出現的神經痛比曾經的癌症和化療經歷更糟糕,使其感到沮喪和產生自殺念頭。

因「生蛇」而形成的水疱不但會成群出現,更會分佈至全身,甚至影響臉、頸和眼睛。一般水疱和紅腫等都會出現在腰部和身軀,但亦會出現在手腳、面及頸部等,患者無法靠衣物遮掩的位置。水疱影響患者儀容之餘,更可能令其因為害怕被誤以爲皮膚敏感、個人衛生問題或是感染傳染病等而造成心理壓力。

你以為「生蛇」只會影響外表和帶來疼痛?在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委托香港大學的民意研究計劃裡就有四成受訪患者表示「生蛇」甚至會進一步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包括失眠、食慾下降、情緒低落和受劇痛影響而常須請病假,影響工作表現等問題。即使痊癒後,復發率也有5%。據資料,有多達30%病患康復數月或年後仍受「生蛇」留下的後遺神經痛困擾。另外,患者「生蛇」一週後心肌梗塞機會較常人增加68%,而一個月後的中風機會則會較常人增加78%,且風險於1年後仍存在。根據港大醫學院醫生提醒,「生蛇」後也有機會出現「生蛇上眼」的狀況,導致長期眼疾,甚至失明!

「生蛇」怎麼傳播?

根據香港紅十字會資料,帶狀疱疹是由水痘病毒造成,而病毒可透過飛沫或空氣傳播。另外,病毒亦可經由直接或間接接觸水痘或帶狀疱疹患者帶有病原體之水疱液、黏膜分泌物傳播。另外,免疫力下降和免疫抑制亦會增加「生蛇」的風險。感染後病毒會潛伏於患者體內約10-21天。水痘的傳染性極高,尤其是在患者出疹的初期。
只要曾經出過水痘的人都有機會「生蛇」。而假若你是免疫系統較弱的群體就更需要格外留神!「生蛇」高危群體包括:

  • 50歲或以上人士
  • 免疫不全者
  • 曾生蛇
  • 新冠肺炎確診者
  • 慢性病患者(三高、糖尿病)
  •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壓力大者

「生蛇」無法根治?怎樣預防最有效?

目前醫學上仍沒找到根治「生蛇」的方法,而只要曾感染過水痘的人都有可能會「生蛇」。日常中,可以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或定期接受疾病篩檢/治療預防「生蛇」。一次感染就等於一生風險,除了以上方法,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接種俗稱「蛇針」的疫苗。

什麼是「蛇針」?

「蛇針」是預防帶狀疱疹的疫苗。疫苗注射後會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力,進而阻止導致「生蛇」的病毒激活。目前在香港,分別有減活疫苗(ZVL) 和重組疫苗(RZV)兩種疫苗可供接種。減活疫苗透過一針皮下注射就可以達到14%的10年保護效能,適合50歲或以上人士接種,而免疫力低下人士則不推薦。另一種重組疫苗則透過兩針的肌肉注射達到89%的10年整體保護效能。而兩針的接種時間需相隔2至6個月。重組疫苗適合50歲或以上及18歲或以上高風險人士接種。根據美國疾控中心(CDC)建議,即使曾接種傳統滅活疫苗亦建議接種新一代重組疫苗。新一代「蛇針」的保護力持續時間比減活疫苗更長,即使注射後11.6年,保護力亦仍然維持88%。對於老友記的保護力更可高達97%!「生蛇」不但會帶來劇痛,更會影響身心及日常生活。故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和曾患水痘人士可及早接種疫苗以預防。

目前「蛇針」還未被政府資助?

鑑於各方因素考量,目前「蛇針」在香港還未被納入政府資助項目,有需要的市民需自費到私家醫院、私家診所或醫療機構接種。一般醫療處所都有提供有效期和保護率較長的新一代「蛇針」重組疫苗(RZV)。

高燒獨家:參加免費講座 即可以優惠價接種「蛇針」!

「生蛇」無預警!只要免疫力差就有機會發生!「生蛇」的痛楚難忍,、後遺神經痛更可持續數以年計, 嚴重程度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和情緒!此外,併發症亦可以非常嚴重,甚至不能復原,後續的治療費更是難以估計。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及早了解和接種疫苗才是真正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現凡報名參加「生蛇痛苦難忍! 如何自保與治療?」免費講座就可以以優惠價即場登記,以折扣價$4,988(2針)預約在亞太專科醫療中心安排接種「蛇針」!

講座重點內容:

1)生蛇的誘因、普及和影響
2️)打蛇針的重要性
3️)生蛇衍生的長期病患及醫療需要

講座詳情:

日期:8月16日
時間:14:00 – 16:00
地點:亞太專科醫療中心香港九龍尖沙咀加拿芬道18號恒生尖沙咀大廈7樓701-2室
嘉賓:GSK (GlaxoSmithKline) 代表、IAM (IAM Wealth Management)代表
費用:全免

查詢/報名:Ms Ng 9852 2121
立即登記:https://bit.ly/45NiSuJ

「生蛇」影響長遠,不想被苦痛纏身?立即填寫資料 https://bit.ly/45NiSuJ,報名參加講座了解真正有效預防帶狀疱疹的方法並以超抵價錢預約接種「蛇針」吧!

#高燒生活#疾病病症

查看原始文章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失眠怎麼辦?台灣一年消耗逾11億顆安眠藥!醫曝解方

台灣健康醫療網

看TikTok尋心理健康問題解方?衛報調查:前百熱門影片過半數含錯誤資訊

台灣健康醫療網

2025 亞洲生技大會規模擴大!「三大亮點專區」搶先看

Heho 健康(台灣)

痔瘡開完刀就能落樓買外賣 醫解析「1治療」新選擇

am730

三伏天來了〜一文看懂冬病夏治「三伏貼」的效用、適用族群、禁忌、貼伏黃金時機

Heho 健康(台灣)

年輕梅毒個案連4年上升!疾管署7月推匿名諮詢與免費快篩

Heho 健康(台灣)

天氣熱無胃口?夏天啱食酸性/苦味4類食物提升腸胃功能

am730

73歲婦誦經驚覺視力模糊!就醫揪出白內障

中天新聞網

高齡婦步入試管療程卻驚覺罹癌 臺中榮總多專科合作助癌友生子圓夢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上班族救星!醫推3分鐘「站坐訓練」肌肉品質提升45%

中天新聞網

不是失智症權威,卻成為林芳郁的主治醫師!林靜芸找到一位「真正懂病人」的醫師

康健雜誌

酪梨竟能幫助睡得更好?專家揭「晚餐前吃半顆」的關鍵效果

康健雜誌

西瓜紅肉、黃肉哪個好?吃對西瓜還能降低心臟病死亡風險

康健雜誌

健康Do Re Mi/淋巴癌年輕化!4成患者落在15至34歲

中天新聞網

吃得很清淡也易肥?醫生揭3大致肥飲食陷阱

am730

不只抗氧化!哈佛研究:莓果還可減緩認知能力的退化

中天新聞網

「紅茶配花生」恐增肝癌風險!茶黃素增強黃麴毒素致癌性

中天新聞網

年輕人注意!性病諮詢免尷尬 13家醫院提供匿名服務

中天新聞網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持續!酒精不能除腸病毒 正確該用它

NOW健康(TW)

女性心臟治療受限? 醫:技術已不受性別區別!

台灣健康醫療網

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今年9例新生兒染重症…6例死亡

中天新聞網

皮膚癌年增2千例! 出現黑色斑塊、邊界不規則勿輕忽

NOW健康(TW)

糞便飄油耗味恐是胰臟炎!醫:氣味改變比症狀早出現

中天新聞網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恢復健康 但「這些事」才是康復的關鍵

am730

小暑後愈來愈熱 濕熱氣虛體質慎防中暑

am730

沒症狀也藏危機!醫示警「消化道癌6徵兆」別忽視 這些人該定期檢查

台灣健康醫療網

愛喝「即溶咖啡」要注意!研究:黃斑部退化風險暴增近7倍

中天新聞網

想健身怎麼開始?運動傷害防護師:建議找教練 看影片學易受傷

Heho 健康(台灣)

消暑湯水食譜|蘋果雪梨豬骨湯等5款清熱降燥老火湯夏日必飲!

am730

58歲竹科CEO搭高鐵突忘記在哪下車…確診阿茲海默症

中天新聞網

避孕還在賭孕氣?我的身體我說了算!醫建議吃 1 藥物 5 天內避孕仍有效

Heho 健康(台灣)

誤以為是瘀青!76歲翁腳趾黑斑…竟是肢端黑色素瘤

中天新聞網

小暑到!中醫師提醒「這樣吃、這樣動」 養好脾胃、遠離暑濕困擾

台灣健康醫療網

15歲少女經痛難耐 就醫驚見罕見「雙套子宮」先天畸形

中天新聞網

颱風後清理積水須穿雨鞋!疾管署:去年類鼻疽奪24命

中天新聞網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攀升!肥胖女性罹子宮內膜癌風險飆2倍

中天新聞網

長期吃藥「傷腎」?亂停慢性病藥恐中風!川普、李登輝長壽秘訣:堅持「按時吃對藥」活得更久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颱風過後注意!登革熱、腸道病恐爆發 清潔防護這樣做

台灣健康醫療網

產後爆炸性頭痛當心腦血管痙攣 醫:不治療恐致腦出血

NOW健康(TW)

高血脂恐埋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藥物控制成關鍵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