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等待值得等待的事
麥卷從那須旅行回來後,帶了一份當地的土產咖哩,作為送給小川小姐的伴手禮。她端坐在客廳茶几前,用娟秀的字跡在信紙上寫下這些文字:
「這份咖哩裡面有幾種能溫暖身體的香料:薑黃,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消除黑眼圈;孜然,獨特的味道,有效緩解壓力;芫荽,就是香菜,有助調理人體腸胃;紅辣椒,促進食慾;月桂葉,有消炎功效,緩解關節疼痛。吃了這份咖哩,精力充沛。你可自己再加入適合的香料,我會加入味噌,改善水腫。」
麥卷會準備這份禮物,是因為之前與小川見面時,發現她工作作壓力大所以黑眼圈很深。如果你是小川,收到這份禮物和一封手寫信,會不會很感動?
日劇《幸福就是吃飯睡覺等待》是好友推薦我看的,很簡單的劇情很日常的生活,是我非常習慣的熟悉的喜歡的「標準日式療癒」風格。
女主角麥卷突然罹患某種無法治癒的免疫系統疾病(死不了人但的確影響日常生活作息),體力漸衰常感不適,只能做兼職的工作且經濟拮据,她在人生低潮時搬進團地社區,故事就圍繞在她與身邊這一群人互動的日常。
我想這齣劇的主軸應該是「食療」吧,透過最天然的食物攝取,改善身體的不適、安撫心靈的躁動,劇情隨著四季的變化流轉,時不時出現這樣的台詞:夏季要多吃黃色的食物,像是南瓜,可以暖胃,改善肌膚,緩解疲勞;秋天盛產的柿子,不用害怕會引發體寒,因為柿子干曬過太陽,不僅可潤肺,還可以促進消化吸收
沒有明顯高低起伏的劇情,劇中角色認真說起來就只是在「過日子」,這種所謂的「療癒系」日劇,究竟有什麼好看?
之前看到某則報導:近年來在英國最受矚目的外國翻譯文學就是日本文學,2022年英國所有翻譯小說的銷售數字中有的四分之一來自日文;而2025 年上半年,前40名翻譯小說中出自日本的超過三分之一。這些作品又以healing literature、comfort literature(療癒系文學)最受歡迎。英國《衛報》甚至曾有一篇關於此現象的報導,標題為:〈超現實主義、咖啡店和很多很多的貓:為何日本小說現在如此暢銷?〉
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時我忍俊不禁,的確,這些年來真的很多日劇、電影、小說都是OO雜貨店、OO便利屋、OO食堂、OO書店、OO咖啡店……,然後據上述文章的說法,療癒的公式似乎還得再加上「貓」(我今年看的日本電影中就有一部是第一屆ANAN貓漫畫大賞的得獎作品改編的《三日月和貓》)。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在評論創作時使用「療癒」這個詞。療癒之所以能在一個人身上產生作用,大前提必須是他有疾病、有傷痛,需要被治療被撫平被安頓然後痊癒。用這樣的出發點創作作品,是設定觀看者接收者必然是欠缺完滿甚至有所匱乏的,不論是在身體上、生活上還是心靈上。可是,我們真的那麼需要被療癒嗎?
有時看到有人用「小清新」來形容某種乾淨的簡單的帶一點點(幾乎快變成貶抑詞)文青味的風格時,就和看到「療癒」這個詞一樣,我不自覺地有點排斥,也許覺得這種東西說多了製造多了,有點矯情。
但撇開我個人的成見,若能仔細觀看類似《幸福就是吃飯睡覺等待》的作品,會發現其實這些療癒劇只是在告訴我們:有人勤懇樸實地,用一種很簡單的生活方式,非常用心地度過每一天。他們真誠地欣賞日昇月落,關注周遭微小的變化,與他人互動時沒有太多複雜的想法,生活就是可以這樣。
我們可以在沒有疾病、沒有傷痛,不需要被治療被撫平被安頓的情況下看待這些作品,生活沒有欠缺也不匱乏,心靈可以不用被療癒,我們只是喜歡這樣過日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等待值得等待的事,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作者
繁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