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 ERAS提升醫療品質效率
花蓮慈濟醫院自2023年全面導入「加速術後康復計畫(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協助病人在安全的前提下更快速恢復、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併發症。骨科部、麻醉部、營養科、復健醫學部及個案管理師聯合分享關節置換術實施EARS的成果與經驗,幫助花東有意推動EARS的醫院團隊,讓病人獲得好的醫療品質並加速康復。
近年來,全球醫療界積極推動「加速術後康復計畫(ERAS)」,強調透過術前、術中與術後的全流程整合照護,花蓮慈院在「健保署東區醫院總額風險移撥款」支持下,二年前導入ERAS計畫,成立推動小組,結合跨團隊合作與數位管理工具,目前已將 ERAS 應用於大腸直腸手術、剖腹產科手術、胸腔科手術與骨科人工關節置換術等領域,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大至其他外科手術類別。
8月2日下午,花蓮慈濟醫院ERAS推動小組在健保署、台灣術後加術康復學會指導下,舉辦「全民健康保險術後加速康復推廣計畫-關節置換術式工作坊」,邀請花東有意推動ERAS計畫的醫護人員參加。由ERAS推動小組召集人何菊修醫師主持,副院長陳培榕、健保署東區業務組醫務管理科長石惠文、台灣ERAS學會理事長郭順文代表致詞。人工關節置換專家陳英和名譽院長,以及即將施行ERAS的關山慈濟醫院院長潘永謙也全程參與。
上半場講座由麻醉部主任陸翔寧擔任座長,由骨科部姚定國教授分享「手術醫師角色及ERAS介入」,麻醉部藍慶鴻分享「ERAS中,麻醉參與的項目及成果」。下半場由郭順文理事長擔任座長,個管師梁芳瑜分享「個管師角色及ERAS介入」、營養科組長林惠敏分享「營養師角色及ERAS介入」、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徐佳俐分享「物理治療師角色及ERAS介入」。最後「ERAS專案給付關節置換術式共識」由郭順文理事長主持。
ERAS計畫不僅是外科手術的流程創新,更是醫療思維的轉變。其中涵蓋術前準備、術中照護及術後恢復三大核心階段。
姚定國指出,主治醫師會先在病人於手術前2至3週進行完整評估,包括營養、用藥、合併症風險、戒菸衛教等,並由個案管理師負責整合說明、提供專屬手術衛教手冊與路徑圖。第二階段,與麻醉部醫師團隊依ERAS指引調整麻醉及用藥策略,降低侵入性與病人術中失溫風險,並透過標準化流程減少病人在術後疼痛與噁心等不適。
術後恢復期涵蓋出手術房後即開始積極復原計畫,包括病人早期下床活動、進食、疼痛控制、心理支持與出院準備。由個管師每天追蹤病況、協助解決問題,並提供病人出院後電話或門診追蹤及相關諮詢指導。
病人與團隊共同參與,是ERAS成功關鍵。以往病人常常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就進入手術,術後對不適與恢復步驟感到迷惘與焦慮。現在透過ERAS介入,因為醫師、個管師、藥師、營養師及復健團隊提前說明,讓病人知道醫療團隊是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幫助他恢復。
花蓮慈院推動ERAS具體成果,不僅縮短住院天數,且讓病人更安心。自導入 ERAS後,參與病人平均住院天數減少1.5天,病人對整體醫療經驗的滿意度顯著提升。多位病人表示:「雖然是手術,但我感覺自己像被團隊接住一樣,從沒這麼安心過。」
花蓮慈院團隊積極推動ERAS,希望能翻轉傳統的醫療流程,不再是由醫療人員單方面指導,而是病人、家屬與團隊一起參與的「共照模式」,結合跨團隊合作與數位管理工具,成為落實以病人為核心的醫療新典範。陳培榕副院長也指出,經由ERAS團隊整合,不僅讓病人獲得良好的醫療品質,加速病人術後康復,也減少醫院的負擔。
撰文/游繡華、攝影/廖文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