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花蓮慈院腦健康講座 遠離頭痛及腦血管阻塞

TCnews 慈善新聞網

更新於 4小時前 • 發布於 6小時前
花蓮慈院腦健康系列講座,8月2日由神經內科部陳俞名主任(左)和一般神經科趙俊明主任主講,演講貼近生活,讓民眾對腦健康知識收穫滿滿。

「突然劇烈頭痛,或是長期持續頭痛,哪個比較危險?」、「頸動脈阻塞的話,表示全身其他血管也有六成以上也阻塞了?」腦部就如人體的總指揮官,腦神經、腦血管健康也和全身疾病息息相關。8月2日上午於花蓮慈院舉辦的「腦系列健康講座」,請來神經內科部陳俞名主任分享「頭痛要不要緊?」,以及神經內科部一般神經科趙俊明主任介紹「頸動脈粥狀硬化及中風」,讓民眾在生活中就能掌握腦部與全身健康。

花蓮慈濟醫院於8月2日在花蓮慈濟醫院協力講堂舉辦,由於腦部是人體的中樞,尤其腦部神經與血管健康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報名踴躍,星期六一早即有上百位民眾前來聽講。

而有鑑於高所得的國家,有頭痛比例的民眾高達52%,花蓮慈院陳俞名醫師於講座現場調查有頭痛症狀的民眾,也發現有超過四成以上,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了解怎麼處理這個惱人的症狀有其必要。由於大部分有頭痛問題的民眾幾乎都曾以冰敷、按摩、睡覺放鬆等方式來舒緩頭痛的經驗,最常用的就是吃止痛藥,坊間止痛藥琳瑯滿目,陳俞名醫師也特別提醒,藥物服用過多,反而會發生「藥物使用過度的疼痛」。

花蓮慈院神經內科部陳俞名主任以「頭痛要不要緊?」為主題,教導民眾如何辨識及預防頭痛,了解自己的健康。

頭痛的型態有典型偏頭痛、緊縮型頭痛和叢發型頭痛,陳俞名醫師提醒,突然或劇烈的疼痛要比長期慢性的頭痛的症狀更需要提高警覺,尤其是有短暫雷擊感的痛、伴隨神經症狀、肢體無力、意識改變講話不清,都需要趕快就醫檢查。

而一般的頭痛,平常可寫「頭痛日記」來記錄頻率、強度和持續的時間,使用藥物及效果,以及睡眠、飲食的相關變化,如果變得越來越常發生、越來越痛、止痛藥越吃越重卻沒有改善,也應該就醫進一步檢查。

對於改善頭痛,陳俞名醫師也叮嚀每天一定要飲用2000CC以上足夠水分,並有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作息。其中避免長期頭痛的誘發因素,仍是回歸到適時的放鬆紓解壓力、避免熬夜,部分飲食包括乳酪、醃製品都有可能引起頭痛,個人食用時也可以特別注意。

花蓮慈院神經內科部陳俞名主任以「頭痛要不要緊?」為主題,教導民眾如何辨識及預防頭痛,了解自己的健康。

陳俞名醫師也鼓勵在場的長青族每週150分鐘的運動,包括有氧運動訓練心肺功能、阻力運動訓練肌肉、伸展運動讓身體柔軟,他也建議快走勢對中老年人很適合的運動,若時間許可天天維持運動習慣是最好的護腦方式。

最後陳俞名醫師也特別提出台灣頭痛學會「123頭痛Free」的觀念——每週頭痛超過1次、每週服用止痛藥超過2次的頻率就建議要就醫;而3即是遠離頭痛有3招——運動、紓壓和預防性藥物,讓大家都能保持神清氣爽、遠離頭痛困擾。

花蓮慈院一般神經科趙俊明主任在腦中風中心和神經加護病房照護病患,經驗豐富,他教導民眾監測自己的低密度膽固醇,以維護血管健康護腦也護心。

而緊接著登場的另一個腦健康範疇,則是多年來在台灣十大死因名列前茅的「腦中風」。花蓮慈院一般神經科趙俊明主任提出數據,每六個人就有一個人會罹患腦中風,而台灣自2016年起,腦血管疾病就蟬聯十大死因前五名。其中腦血管疾病牽連相當多,十大死因中的心臟、高血壓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變、糖尿病都與腦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因此預防腦中風格外重要。

花蓮慈院一般神經科趙俊明主任在腦中風中心和神經加護病房照護病患,經驗豐富,他教導民眾監測自己的低密度膽固醇,以維護血管健康護腦也護心。

腦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花東地區的缺血性腦中風高達75%,其中死亡率高達20.9%,其中「頸動脈阻塞」是最大的徵兆,被診斷有頸動脈硬化的病人,通常有60-70%的比例,在全身其他地方包括肢體、心血管的血管都可能有硬化或阻塞的情況。若要確認是否有頸動脈阻塞或狹窄,可以頸動脈超音波檢查,若有需要醫師可以進行血管攝影進一步檢查。

演講結束後,陳俞名主任和趙俊明主任依然親切的提供民眾個別的諮詢。

趙俊明醫師指出,血管是否健康,低密度膽固醇(LDL-C)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低密度膽固醇越高,心血管越容易有粥狀硬化、斑塊、阻塞,而華人、日、韓更有高比例的腦中風體質,低密度膽固醇也會引起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和慢性腎臟病等等,因此小心的控管低密度膽固醇(LDL-C)是維護腦心血管健康的重要依據。根據美國腦中風學會提出的最新標準,LDL-C最好維持在100毫升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在55毫克以下。趙俊明醫師也舉78歲的美國總統川普為例,川普總統長期監控將低密度的壞膽固醇控制到51 mg/dL以下,並持續服藥以避免膽固醇繼續上升以維持健康。

現場聽眾把握與醫師面對面的機會,踴躍舉手提問與醫師交流。

趙俊明指出,維持低密度膽固醇是達成心血管健康重要的關鍵,當然包括種族的體質、家族史等不可以改變,但後天的因素,包括控制血壓、定期檢查、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如有處方規律服用藥物,都是人為可以控制的。趙俊明醫師也呼應陳俞名醫師的運動處方,維持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固定的運動,是對健康最好的養護與投資。

花蓮慈濟醫院舉辦的「腦健康系列講座」,8月2日由陳俞名醫師(前排左二)和趙俊明醫師(前排左三)主講,頭痛和腦中風主題緊貼民眾的生活守護健康,大受歡迎,吸引滿堂重視健康的長青族和銀髮族聆聽。

撰文/吳宛霖;攝影/陳安俞

健康指南:注意肝警訊

肝病是國人常見的「沉默殺手」,初期症狀如倦怠、食慾不振、眼黃膚黃易被忽視,卻可能默默進展為嚴重肝硬化或肝癌。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年輕人也可能中鏢!「6大失智症型態」曝:僅1種可逆轉 5類食物快少吃

常春月刊
02

不用跑步、不用飆汗!女性每天「1輕鬆動作」就能降血壓、防心梗

三立新聞網
03

「1激素」狂分泌就瘦不下來!醫曝「降低壓力荷爾蒙」這樣吃有效瘦

健康2.0
04

08月04日 成功並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是末日

Heho健康
05

32歲男屁股膿包治不好!醫查「1病」釀禍:很多人不知道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打造控糖新高度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啟動「保腎護心」篩檢機制

優活健康網

羅氏集團為兒童而走22年不輟 全球愛心募款突破9億 在台攜手夥伴共築弱勢兒少希望

優活健康網

頻尿、骨盆痛竟是攝護腺癌 他靠整合照護免於癱瘓危機

健康醫療網

女子經痛1天吞3顆止痛藥 她罹患子宮肌腺症靠中醫改善

NOW健康

2大疾病讓父親有「男言之隱」 一張表及早揪出攝護腺症狀

CTWANT

阿比妹妹/外科醫倒下失憶也忘妻兒!艱辛照顧路她不離棄戰勝悲痛

中天電視台

李遠哲夫人吳錦麗罹「癌王」逝!「7症狀」是警訊 灰白糞便別輕忽

三立新聞網

抬頭挺胸錯了!醫揭「正確姿勢」迷思:錯了反害腰痠背痛

三立新聞網

滷味煮太久當心產生氧化膽固醇!譚敦慈:2小時是關鍵

中天電視台

產學突破為產業解決難題 智慧風味科技熟成魚解密

優活健康網

停經後血壓常飆高!? 每天常「坐站轉換」穩血壓、保血管彈性

Heho健康

瘦胖子當心!研究:腰圍粗「中樞肥胖」恐增脊椎骨折風險

中天電視台

夏季常見「情緒中暑」 護理師:容易出現煩躁疲憊,甚至誘發焦慮憂鬱症狀

台灣好新聞

別再亂吃代餐!營養師揭5大減肥迷思,吃錯恐傷身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擺脫睡眠障礙困擾新選擇!達文西手術治療睡眠阻塞性呼吸中止症有一套

華人健康網

化療引發手足紅腫疼痛「手足症候群」!中醫調理助癌友擺脫不適

華人健康網

嚴重肌張力不全症有解!高精度深腦刺激治療,改善症狀新突破

華人健康網

綠拿鐵不要隨意喝!營養師親教:掌握正確配方才有效

健康醫療網

更年期掉髮有救嗎?專家教「2招」拯救熟齡落髮:正確洗頭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

國際抗癌聯盟執行長再訪台灣 肯定癌症防治卓越成就 攜手深化全球合作共創防癌新未來

優活健康網

EECP有效嗎?神經內科醫:不開刀、無侵入療法幫助改善聽力受損、聽不清楚

有醫靠

「大腸癌合併腸阻塞」6旬翁便秘一週檢出5公分腫瘤 確診三期

中天電視台

從身體到心靈的蛻變 「閨蜜」躍升私密保養新趨勢關鍵字

商傳媒

長庚醫院於馬來西亞舉辦健康講座暨AI智慧醫院研討會 分享台灣成功經驗,建立雙邊合作模式

優活健康網

家人突然倒下怎麼辦?長期照顧的4個階段:經歷「這件事」會好很多

優活健康網

早期乳癌術後16年復發 別以為過5年就沒事應持續追蹤

NOW健康

吃早餐前先運動,燃脂更有效?英國研究揭密「3關鍵」燃燒雙倍脂肪

優活健康網

職場女性「3大健康問題」!氣虛、血瘀、陰虛⋯這種「喝水就能調整」

優活健康網

吃素醫親曝「補過頭」風險 6種營養素過量恐手麻、便秘

ETtoday新聞雲

為什麼白飯不夠力?全穀根莖類才是真正的健康主食關鍵!

常春月刊

不是口腔清潔不好!這些潛在疾病也可能導致口臭,你了解嗎?

常春月刊

埋線拉提能逆齡?醫師揭線雕抗老真相

健康醫療網

不想失智?營養師推「這10種食物」救腦力、延緩退化 這1主食每天至少3份

常春月刊

30歲女早餐改吃「冰地瓜」3個月瘦5公斤甩脂肪肝

中天電視台

研究證實「每天多站起來26次」 3個月血壓明顯下降

ETtoday新聞雲

手腕鼓起一顆小山丘 醫:腱鞘囊腫作祟

台灣好新聞

年輕人也可能中鏢!「6大失智症型態」曝:僅1種可逆轉 5類食物快少吃

常春月刊

醫起看/雨天就想補眠!醫師揭「過度睡眠」4大風險

EBC 東森新聞

吃深海魚較健康? 吃進過多重金屬當心你的腎功能不保

NOW健康

PSA異常卻查無病灶?次世代攝護腺癌檢測新技術今年有望上路

常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