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走偏門避空汙費 彰化PU工廠遭追繳4千萬、判緩刑4年
彰化一家PU合成皮工廠因長期低報製程中使用的原物料用量,藉此逃避繳納空氣污染防制費(簡稱空汙費),遭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運用智慧稽查系統揪出。調查發現,該公司長期刻意以「報少做多」方式隱匿排放事實,經檢警聯手調查後,負責人在法院審理期間坦承不法,不僅被判緩刑4年,還遭台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補繳4,000萬元空污費,另因空污設備未依規定更換活性碳,追加罰鍰10萬元。
這起案件成為環境部近年「科技執法」的代表案例之一。環管署表示,透過AIoT感測物聯網與資料比對技術,結合地方環保單位與檢警合作,已成功查獲多起企業逃漏排放或短繳空污費的行為,累計追回金額逾11億元。
耍手段避空汙費?遭判緩刑外加補繳4千萬,環管署:勿心存僥倖
這起案件主角為彰化縣一家PU合成皮業的嘉○工業公司。環管署中區環境管理中心透過智慧稽查系統,比對公司許可資料時發現異常,隨即報請彰化地檢署指揮警方及地方環保局展開調查。
結果發現,該公司長期以「高報少用」的方式低報原物料用量,藉此規避應繳的空氣污染防制費,涉嫌違反《空氣污染防制法》與《刑法》詐欺得利罪。
調查後,負責人在法院審理期間坦承不法行為,並表示已投入近3,000萬元增設防制設備、改善設施,同時承諾補繳相關費用。
最終,法院在考量其認罪與改善態度後,判處緩刑4年;而行政責任方面,台中高等行政法院亦於今年5月29日判決確定,該公司必須補繳空污費4,000萬元。
此外,環保局也查出該公司未依規定妥善更換污染防制設備中的活性碳,導致空氣污染,已依《空污法》第24條第2項開罰10萬元。
環管署指出,該案不僅顯示企業刻意逃避環保責任的嚴重性,也彰顯智慧科技在環境稽查上的重要性。過去幾年來,署方與地方政府合作,透過AIoT空品感測網與資料比對系統,已查獲多起企業違法排放或短繳空污費行為,追回金額累計超過11億元。
環管署提醒,企業應確實安裝與維護空氣污染防制設備,並如實申報製程所使用的原物料量,依法繳納空氣污染防制費。如有短報、漏報情形,應主動向各地環保局補報補繳,切勿心存僥倖,以免面臨鉅額罰鍰與刑事責任。
移動污染費率將檢討,汽柴油隨油徵收已8年未調整
空污費(空氣污染防制費)是依據污染源的種類與排放特性來課徵的,在台灣是由環境部負責,其中又大致可分成固定與移動2種汙染源,前者指設有固定設備、設施或生產製程的場所,如工廠、焚化爐、鍋爐等。
後者指汽機車、船舶等會移動的排放源,目前採「隨油徵收」,依油料燃料種類及數量,向燃油銷售業者徵收。現行汽油為每公升0.3元、柴油則為每公升0.4元,上次調整移汙空汙染費為2017年,等同已8年未調整。
環境部5月發布的《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中提及,將檢討移動汙染源空汙費費率,落實汙染者付費精神。學界認為,若未來全面檢討時,不止汽機車油品,輪船、飛機等燃油也應一併研議。環境部表示,調整空汙費因影響層面廣大,將會納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等數據評估後再檢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