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巨量新「人」】1.2 萬個 AI 代理上線,顧問業食物鏈正被重塑
麥肯錫全球管理合夥人 Bob Sternfels 認為,在不久的將來,麥肯錫將為每位員工配置一個 AI 代理,實現「培養人也培養 AI 代理」的雙軌發展策略。
麥肯錫正大量部署 AI 代理來輔助顧問工作。目前已有約 1.2 萬個 AI 代理在協助員工製作 PowerPoint 簡報、做筆記、總結訪談內容和研究文件。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一個幫助員工以「麥肯錫語調」寫作的機器人。
這種轉變不僅壓縮了專案交付時間,更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力需求結構。過去需要大量初級顧問參與的基礎工作,現在可以由 AI 代理快速完成,使得整個行業的人力配置和工作模式都面臨重新設計。
顧問業「食物鏈」被重塑
過去傳統顧問業的商業模式,建立在人力密集的基礎上;主要培養並依賴高素質人才,並以時數和專案形式進行計費。但這種模式在 AI 時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顧問諮詢平台 Catalant 執行長 Pat Petitti 指出,AI 不僅能加快專案進度,更重要的是,許多專案現在可以用更少的人力完成。初階員工將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因為在大型專案中,他們過去承擔的例行性工作現在大多可由 AI 代理替代。
這種精簡效應將沿著整個顧問業的食物鏈向上傳導,迫使整個行業必須從商業模式層面進行根本性變革。
最直接的反應是,傳統的按時計費模式正逐漸失去競爭力,因為當客戶發現可以透過工具瞬間獲得答案時,他們自然會質疑為何還要支付昂貴的顧問費用,這迫使顧問公司必須重新思考價值創造的方式和收費模式。
現在與未來:顧問要提供建議,更要對實施效果負責
管理諮詢公司 Oliver Wyman 執行長 Nick Studer 更直白表示,「管理顧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客戶不再只限於從「穿著西裝拿著簡報的人」獲取有用地策略建議,而這轉變也催生了專注在成果型合約的趨勢。
目前麥肯錫約四分之一的業務,採用成果導向的收費安排,即顧問費用部分取決於專案是否達成預期結果。這種模式要求顧問不僅要提供建議,更要對實施效果負責,從「顧問」角色轉向「合作夥伴」角色。
資誠前合夥人、現任專注企業數位轉型的 Qodea 公司執行長 Alan Paton 也預測,大部分結構化,以及數據密集的審計、稅務和策略諮詢工作,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內被自動化——目前已有 AI 解決方案能夠完成 90% 的審計流程——這將導致約 50% 的職位消失。
面對這樣的 AI 衝擊,麥肯錫進行大規模的組織調整。公司員工數從 2023 年的約 4.5 萬人縮減至 4 萬人,反映了 AI 技術對人力需求的影響;與此同時,公司部署了約 1.2 萬個 AI 代理,實現了人機混編的新型工作模式。
專案團隊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過去一個策略專案可能需要一名專案經理加上 14 名顧問,現在可能只需要一名專案經理、2-3 名顧問,再加上幾個擁有深度研究能力的 AI 代理工具。
在這種新結構中,經驗豐富的合夥人變得更加珍貴。正如麥肯錫 AI 負責人 Kate Smaje 說的:
「合夥人的經驗、判斷力甚至人脈等都是 AI 難以複製的能力,成為了不可替代的核心資產。」
因此在未來人才招募策略上,麥肯錫更加重視快速學習能力和人際協作能力。與他人良好協作的能力,對於在組織中推動變革將越來越重要。
「人機混合」的工作流程將成為主流
現在看來,即使是以「人力密集」為核心價值的顧問業,也必須正面迎接 AI 帶來的商業模式重構與組織結構調整。
對於希望在 AI 時代持續創造價值的企業而言,麥肯錫提供了許多重點觀念:企業必須思考從流程、人才到服務的全面轉型策略。這不僅涉及技術導入,更需要重新審視商業模式、組織架構和人才運用策略。
在生成式 AI 驅動的效率革命中,成功的關鍵在於設計「人機混合」的工作流程,讓 AI 承擔標準化和重複性工作,而人則專注於創造性思考、複雜判斷和人際互動等高價值活動。
【推薦閱讀】
◆ MIT、喬治亞理工搶開 AI 課,企業與大學重塑人才競爭力實際怎麼做?
◆ 讓 AI 走向「極簡主義」——什麼樣的 AI 策略能幫企業省錢飆速?
◆ 【AI 市場風雲變色】OpenAI 企業市占腰斬,報告揭示 Anthropic 崛起背後的信任轉移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WSJ》、《Business Insider》,圖片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鄒家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