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瘡是什麼?不只會笑,竟還會吃東西?中醫揭古籍怪病神祕面紗
身體不只是醫學的一環,古今中外也從不同社會文化脈絡觀看身體。古籍醫書中曾記載「人面瘡」,這樣的病瘡有表情,還會吃東西,從當代中醫來看,真有這種怪病嗎?
說到身體,你想到的是身體檢查透視影像的肌肉、骨骼、器官,還是運動健身的身形體態,又或者是生病時孱弱、異於平常的身體?
故宮「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策展人、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劉世珣有一天睡醒,身體不適,莫名疲累,看了醫生檢查卻都沒事,她突然有感,過了一個年歲,身體出現變化,於是開始思考:我們的身體到底怎麼了?
這激起她規劃這次展覽的靈感,希望透過古籍文物,循不同脈絡,一窺古人如何看待我們的身體,進而讓大家更認識自己的身體。
劉世珣表示,「身體展演」特展有4大單元,包括身體透視、身體操練、身體變異及身體規戒,現場展出古籍、書畫、器物等共130多件展件,橫跨東西方,穿越上千年,了解古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與現代相互映照。
藏醫結合人體與自然宇宙,道教五臟六腑都有守護神
在「身體透視」單元中,從醫學、法醫、宗教等不同角度,觀察古人如何觀看身體。例如漢代《玄門脈訣內照圖》就有繪製人體臟腑的位置,但並不精確,直到清末民初的「理科掛圖」深受西方解剖學影響,不僅眼、耳等構造繪製精細,也有循環系統、泌尿系統、心臟、肺臟等細緻繪圖。
西方解剖學之父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解剖學家,其論著《論人體的構造》被視為近代解剖學的權威論著之一,配上精細的人體版畫,細膩繪出肌肉線條,更推翻西方幾千年以來對於人體構造的錯誤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藏族醫學對身體也有獨特描繪方式。從西藏的卷軸「唐卡」可知,他們將人體結構和宇宙自然緊密結合,例如將脊椎稱做須彌山,這是藏傳佛教裡至高無上的神山;認為脊椎有28節,因為宇宙有28星宿;人體由360塊重要骨頭組成、12處重要關節;在藏曆中1年即有360天及12個月。
但醫學之外,人死後便由法醫看管,探究人是如何死去。展出的《律例館校正洗冤錄》源自宋代提刑官宋慈所編撰,現存最早、影響深遠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錄》。法醫視角下的身體幾乎沒有臟腑描繪,觀察的都是外傷和內部骨頭情況。
相較於醫學和法醫,宗教對身體的描繪不那麼寫實,更多的是象徵意涵。例如《三才圖會》中,描繪道教「身中神」的概念,認為每一個五臟六腑都有一個守護神,因此將五臟與五方(東西南北中)及五神獸相對應,例如,肝神對應的是東方神獸龍,心神則對應南方的神獸朱雀。
房中術講究呼吸情緒調控,繁衍子嗣還能延年益壽
「身體操練」單元則是探究古人如何操練身體,為的可能是保家衛國、養生延壽、繁衍子嗣或滿足生理需求,透過不斷操練,讓這些動作和價值觀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進而形塑我們的身體。
例如展出由西方帶到中國的鼻菸盒內蓋的秘戲圖,大膽、細膩又寫實地畫出男女閨房情事,被認為是西方人參考中國春宮畫的構圖,配上西方服裝、外貌繪製而成。
劉世珣認為,房中術也是操練身體的一環,涉及呼吸和情緒控制、語言和肢體操弄,中國許多古籍都有房中術的記載。古人認為,房中術也是一種醫學,能預防治療疾病,甚至延年益壽,更重要是孕育生命、生養子嗣的背後意涵。
導引術則是古人養生術,伸展肢體配合呼吸、運氣,流傳演化至今便是太極拳。而古時最著名的3大養生術分別是五禽戲、八段錦、二十四節氣坐功圖,五禽戲仿自5種動物,鹿、虎、熊、猿、鳥的姿態練身。
乳癰=乳癌?人面瘡真有表情,還能吃東西?
除了正常的身體,那麼會有變異的身體嗎?古今中外都有對於「身體變異」的記載,有可能是因疾病造成身體變化,更多的是神話底下所構築的身體變異。例如古希臘神話中的賽倫、當代丹麥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銅像、日本的人魚圖、甚至印度,在這次故宮展出的中國《山海經》中,都有對於人魚的描繪。
古籍也有許多對生病的身體變異描繪,例如清朝《御纂醫宗金鑑》是清朝官方認可的正統醫學知識,裡面有描述「乳癰」,醫學家與史學家爭辯多年是否就是當今的乳癌,直到近年終於有定論,乳癰應該就是現在所稱的乳腺炎,且不分男女都有可能罹患。
《御纂醫宗金鑑》也記載「人面瘡」,是長在手肘、膝蓋等關節處的瘡症,有著人臉,且會笑、會生氣、甚至討食物吃,令人生懼,醫生仿效神農嘗百草想要制服人面瘡,終於發現人面瘡害怕「貝母」,吃下貝母後,人面瘡就會化膿、結痂、痊癒。佛經也有相關記載,認為人面瘡與業力因果有關。
究竟人面瘡存不存在?劉世珣說,從中醫觀點看皮膚病,人面瘡應是一種瘡症,只是古人認為這樣的瘡症很可怕,因此附加了自己的想像與解讀,才有人面瘡這樣的記載。
至於「身體規戒」是透過各種方法和儀式對身體進行規範、馴化和懲戒,包括政治權力對身體的規範、刑罰刑具對身體的懲罰、及禮教秩序對身體的約束。
例如展出的《玉曆鈔傳警世》,描繪人死後到地獄,受到審判有罪所設的刑罰,其中套在頸上的刑具「枷號」,在現今宗教儀典中也能看到,但從木板變為紙板,信眾套在頸上,象徵向神明懺悔、自我懲戒,儀典結束後火燒紙枷,化為灰燼,象徵心靈被洗滌,重獲新生。
當醫學遇上歷史,多元觀看的身體圖景
劉世珣說,每個人都有身體,將歷史與身體結合,是不分男女老幼都能接觸、有感的主題,加上這幾年興起健康養生風氣,讓更多人願意走進展廳觀看這場特展,也不再覺得歷史古籍文物與生活如此遙遠。
透過這次展覽也讓民眾了解,歷史和醫學並非壁壘分明的兩個領域。雖然台灣的醫療史直到1990年才逐漸有歷史學者在整理,但也讓醫療史在醫療學者鑽研醫論之外,多了歷史學者從社會文化脈絡的不同視角詮釋醫學,是另一種多元觀看身體的方式。「身體展演」特展展出至8月31日,值得走訪故宮一趟,來場身體探索之旅。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