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滅之刃》心理學!炭治郎對決猗窩座?心理師揭「1狀態」達無我境界
《鬼滅之刃無限城篇:第一章猗窩座再襲》現正熱血上映,不僅正式揭開《無限城篇》的序幕,更聚焦於人氣反派「上弦之參」猗窩座的強勢回歸與震撼對決,令無數觀眾熱淚盈眶、熱血沸騰。《優活健康網》特摘諮商心理師林仁廷分享「鬼滅之刃心理學」,其實炭治郎對決猗窩座時的無我境界,在心理學上是有對照說法的,那就是「ZONE」。
炭治郎對決猗窩座的無我境界
在《鬼滅之刃無限城篇:第一章猗窩座再襲》裡,炭治郎對決猗窩座時,炭治郎想起父親對他的教誨,父親說年輕時每年都要跳火神舞而精疲力盡,後來駕輕就熟後,即使生病卻沒那麼累;因為他掌握了精髓、不做多餘的動作,最後還帶他深夜裡不帶情感專注地跳砍野熊的腦袋。
這個啟示讓炭治郎領悟,以意識進入神化般的專注,放棄殺氣(情緒)、摒住呼吸,只專注在對手的精氣神流動,無意識地專注地做出會心一擊,這在心理學是有對照說法的——「ZONE」,不過ZONE不是想啟動就能啟動。
ZONE的3種解釋
「領域」(ZONE)與「心流」(The Flow)非常接近,但ZONE主要是在說運動員的領域,運動員在那時刻裡得心應手,能力表現超出水平,進入他個人的極限領域。
不同於心流是感官的專注,ZONE還包含技能的發揮,且進入時還必須滿足以下條件:睡眠量、心情、營養和訓練量。據說許多運動員生涯都未能達到此境界,或許能進入Zone 1、2次已算幸運。很多漫畫都有「主角神乎其技」,因此漫畫神化的是發生頻率,實際上ZONE很難達成,幾乎都是無意識的覺醒和操作。
ZONE根據過往研究有3種解釋:
- 發揮到極致:1999年Janet A. Young與Michelle D. Pain在《線上運動心理學期刊》(Athletic Insight)首次提出「The Zone」的概念,對於The Zone的定義是運動員發揮到極致的狀態。
- 覺醒:曼徹斯特大學運動心理學家詹姆斯.巴拉克勞夫(James Barraclough)的定義是覺醒(Arousal)。當時的研究對象是2001年世界盃預賽的大衛.貝克漢(David Beckham),當時他的投入和專注度滿足覺醒的標準,貝克漢認為「覺醒是介於潛意識睡眠及連續恐慌,在此兩種極端狀態中,運動員得以進入覺醒」,但一旦因為緊張或是憤怒就會被彈出狀態,再也回不去覺醒。
- 高度專注:安德魯.卡魯斯(Andrew Caruso)在2005年的研究指出The Zone的狀態是興奮和意識結合到極致平衡,是一種高度專注又放鬆的狀態。Zone的注意事項
1. 不可能靠情感爆發覺醒
格鬥技或武術也是運動競技,也有ZONE,但不可能像漫畫那樣靠情感覺醒,如漫畫《七龍珠》超級賽亞人靠憤怒覺醒就違反定義了。情感爆發時,現實中反而是亂套,被挑釁被激怒反而失去準頭。要進入無我境界不能有自己情緒,ZONE是沉浸在那個領域,無我、無勝負,一心向前、自然發揮出來的。
2. 不可能一蹴可幾
情感有其爆發力但無準頭,如人一憤怒拳頭就大揮,但很容易落空,所以不是靠用力就能一蹴可幾。平常要做的是「訓練量」,累積一定的能力、知識、操作、經驗,在情境當下享受其中,就有機會全自動組合運作產生ZONE。
基本功一定要有,而且要做好,ZONE是在這塊基礎上的升級,在穩定累積下突然抓到了訣竅。ZONE可說是100%的狀態,也許一生中到神之領域的人極少,但基本功練好等級一樣會上升,繼而產生70%、80%甚至90%能力的發揮。
3. 各行各業,包含心理諮商也會有ZONE
各行各業都會有ZONE,心流、技能、享受、專注一起同時完成。連心理諮商也會有,包括知識理論、實務操作、社會歷練、個案經驗,事後有意識的整理,都會造就往ZONE領域的基礎。
(本文獲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授權轉載,原文為:【鬼滅之刃心理學】炭治郎對決猗窩座時的無我境界,心理學上叫做「ZONE」,參考資料:什麼是心流?頂尖運動員才能一窺的的超級境界:The Zone)(首圖來源:威秀影城粉絲團)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