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擦的保養品要通過微生物檢測?因為它可能藏有看不見的污染危機
你每天擦在臉上的保養品,看起來質地正常、味道也沒問題,就一定代表它「安全」嗎?事實上,化粧品除了成分合格之外,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被「微生物污染」?
2025 年 7 月歐盟通報一款保濕霜因遭微生物污染,導致產品全面下架,該事件再次提醒業界與消費者:產品上市前是否完成微生物檢測,不只是合規程序,更是對市場與使用者負責的基本底線。
你用的保養品出現這三種情況,就該提高警覺了!
微生物污染可能發生在產品的製造、包裝、保存,甚至是開封使用後的任何階段。雖然污染多半難以肉眼辨識,但以下三種外觀變化,常被視為潛在污染的早期訊號:
- 氣味改變:原本的自然香氣轉為有點刺鼻、酸敗或霉味
- 質地異常:質感變得稀薄、分層、結塊,使用時觸感感覺不太一樣
- 出現異物:瓶內可見漂浮物、沉澱物、絲狀或點狀雜質
這些現象可能代表產品已不適合繼續使用,敏感性膚質更需謹慎;消費者在使用時如果遇到異常,請立刻停止使用,並拍照保留產品的狀態,主動聯繫品牌或販售單位協助確認。
台灣法規明令品牌應於上市前主動把關微生物檢測
為防範化粧品可能遭受微生物污染的風險,台灣現行《化粧品微生物容許量基準表》已明確規定,產品在上市前應完成微生物檢測,不過部分低風險配方可視情況豁免檢測,實務上應由具專業資格的安全評估人員判定。
依據產品使用風險高低,法規也設有不同的準則:
- 生菌數容許量:三歲以下孩童用、眼部周圍用及使用於接觸黏膜部位之化粧品必須在 100 CFU/g 或 CFU/mL 以下,一般化粧品則須低於 1,000 CFU/g 或 CFU/mL。
- 不得檢出 4 種菌株: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與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標準認證提醒,這些菌株即使在產品中僅有微量殘留,仍可能對部分消費者造成刺激或不適。品牌若未於上市前完成合規檢測,不僅會面臨產品責任風險,也可能在稽查時遭到下架、罰鍰處分;為此,建議企業主動執行第三方檢測並妥善保留檢驗報告,作為後續查核與制度建檔的重要依據。
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品牌,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把關
當代消費者愈發重視產品背後的「安全邏輯」,除了關注成分來源與功效機制,更應學會主動發問:「這瓶產品,有做微生物檢測嗎?」不讓消費者用身體試錯,是品牌最基本的責任;而真正值得信賴的產品,應當是透明、合規、並具備數據佐證,也才值得成為你每日與肌膚親密接觸的存在。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資訊與產品特性介紹,非作為醫療診斷或替代治療依據。產品效果視個人體質與使用習慣而異,若有持續困擾,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機構
延伸閱讀:
・PIF 是什麼?2026 年強制實施!你的品牌準備好了嗎?
・PIF 認證服務諮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