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資料「退出權」上路》公衛專家:是「保障隱私」還是「醫療倒退」?
健保資料庫自全民健保開辦以來,累積超過30年、涵蓋全台2300萬人的醫療紀錄,內容完整且連續,被譽為國際少數可追蹤全人口長期健康狀況的資料庫,常提供給學術單位進行研究。
原本,資料僅限於健保署內部與特定授權研究使用,並在嚴格審核與匿名化處理後提供學界、醫院進行研究。
然而,長年以來,部分人權團體與學者對於健保資料用於研究的過程表示疑慮,認為即使去識別化,仍可能有洩漏個資的風險,且民眾未明確同意即被使用,侵害自主權。2022年,憲法法庭在部分案件中裁定現行制度「部分違憲」,要求健保署增設保障措施,包括退出機制,宣判必須給民眾「退出權」。
健保署宣布,自12日起民眾可透過「健保快易通」APP或臨櫃2種方式申請使用「退出權」,依自身意願申請停止將健保資料用於非醫療目的的分析與研究。
此舉源自憲法法庭對健保資料使用的解釋,強調保障個資與自主權。然而,長期運用健保資料進行公共衛生與醫學研究的學界,卻對此表達高度憂慮,認為若大量民眾選擇退出,將削弱研究的代表性與精準度,甚至影響未來醫療發展。
「退出權」的兩面刃:保障隱私還是傷害醫療?
一名長期參與健保資料研究、公共衛生學者接受《信傳媒》電訪時直言,「退出條款聽起來是保障自由意志,但在醫療研究脈絡下,實際上不合理,甚至可能傷害最需要醫療進步的病人族群。」
公衛學者指出,退出權表面上是「個資自主」的進步,但實際運作可能造成重大研究偏差。他以統計概念比喻,「健保資料最大的價值是全人口、無抽樣的完整性。如果退出的人數增加,尤其是特定疾病族群大量退出,樣本的代表性就會被破壞。」
他舉例,若某稀有疾病團體的成員因擔憂隱私全數退出,未來針對該疾病的用藥與治療效果研究,可能因缺乏完整資料而無法進行。「結果是,最需要醫療進步的人,反而因退出而失去被研究、改善醫療的機會。」
此外,他指出,與民調抽樣不同,健保資料庫沒有抽樣誤差的問題,因為全民健保涵蓋率超過99%,研究者能直接分析「幾乎全體人口」的資料,而非只抽取部分樣本推估,因此沒有民調存在的抽樣誤差問題。「一旦退出比例高,尤其集中在某族群,就像選舉只剩3成選民投票,怎麼可能代表全部?」
退出潮恐被動員,少數聲音放大成主流?
該學者更擔心,退出權可能被特定團體「動員操作」,成為績效(KPI)手段。
「人權團體或倡議組織可能以退出人數當成成效指標,一旦大量宣傳、鼓動,許多原本不關心議題的人也可能跟風退出。」他形容,這種現象就像「少數聲音放大到像是主流」,容易在輿論場誤導大眾。
他進一步指出,許多民眾可能不了解健保資料使用的真實過程與防護措施,「現行資料使用已經嚴格匿名化、限制存取環境,連健保署資料中心都做到『蚊子飛不進去』的程度。真正的風險很低,但好處卻不被強調。」
學者憂:恐影響台灣醫學研究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公信力
公衛學者提到,健保資料庫長年支撐台灣多項重大醫療研究,從傳染病防治到慢性病照護,都有實證成果。例如在2009年的 H1N1流感疫情中,學界正是依靠健保資料分析疫情分布與用藥成效,快速調整防疫策略。
他強調,這些資料涵蓋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基層診所,跨越城鄉與醫療層級,能全面反映疾病的實際分布與變化,這是單一醫院或小型研究無法做到的。
他也提到,國際期刊對研究數據來源的完整性高度重視,「一旦台灣的健保資料不再是全族群,國際評審會質疑代表性,可能影響台灣醫學研究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公信力。」
隱私、利益與公共利益 健保資料的攻防戰仍在持續
事實上,健保資料使用爭議已延續多年。
公衛學者指出,過去曾有爭論聚焦於「資料是否出售牟利」,衛生署當時解釋,收費僅用於資料整理與人事成本。後來資料管理權由國衛院移至健保署資格審查中心,並引入更嚴格的管控與審查機制。
近年,隨著隱私權與資訊安全議題升溫,人權團體持續透過訴訟與立法遊說推動改革。「此次退出權上路,正是立法與司法交錯影響的結果。」目前相關細則與配套仍在制定中,學界與人權團體的攻防仍會持續著。
對此健保署表示,為確保資料利用的安全性與個資隱密,健保資料僅以提供促進學術研究及公共利益目的為限,並採取以下規定,據以確保個資穩私,讓民眾安心:
1、應通過研究倫理委員會(IRB)及主管機關審查。
2、須在指定地點、獨立資料儲存及運算機台操作。
3、個人資料經去識別化處理。
4、稀少個案資料不開放使用。
5、僅可攜出統計結果,不得擅自攜出未經審查同意之資料。
專家建議:資訊透明、精準溝通
面對退出權可能帶來的研究衝擊,該公衛學者呼籲主管機關應加強溝通,讓民眾了解健保資料的實際用途與保護機制。「資訊透明是關鍵,若能清楚告訴民眾資料如何被保護、研究成果如何回饋社會,很多人其實不會輕易退出。」
他也建議,針對特定疾病族群,應建立「知情同意再利用」機制,讓病人明白退出的利弊,再做決定,而不是在資訊不足下倉促選擇。
健保資料退出權的上路,被視為台灣個資保障的一大進展,但也引發醫學研究與公共衛生領域的隱憂。當個人隱私權與群體健康利益之間出現張力,社會該如何平衡?退出比例與研究品質的變化,將是檢驗此制度成敗的關鍵。
健保署表示,民眾欲進一步了解相關申請流程及說明,可至健保署官方網站(健保署首頁/健保資料站/健保資料請求停止目的外利用)查詢,或撥打健保署服務專線0800-030-598詢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