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脊髓肌萎症防治 8成獨坐超過5秒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在罕見疾病防治領域再創國際佳績,在一項針對尚未出現症狀的嬰兒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的跨國臨床試驗中,高醫團隊作為全台唯一參與的研究機構,與全球10個國家的醫療中心共同合作,研究成果15日榮登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展現台灣在國際罕病研究領域的專業實力與重要影響力。
該研究自2019年起於全球11個國家進行,包括美國、英國、比利時、澳洲及台灣等,共納入26名出生後6週內、經基因檢測確診SMA且尚未出現症狀的嬰兒,接受每日口服SMN2基因剪接調節劑Risdiplam 治療並追蹤24個月。結果顯示,完成追蹤的23名嬰兒全數存活且無需依賴永久呼吸器或鼻胃管;91%能自行坐立、站立甚至行走,其中SMN2 基因兩個拷貝且尺神經複合肌肉動作電位至少1.5mV的嬰兒有80%在一年內達成「獨坐超過5秒」的重要里程碑。整體過程未出現嚴重副作用,顯示此療法在病程早期介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另外,高醫團隊與合作夥伴推動的SMA新生兒基因篩檢5年成果,也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孤兒罕見疾病雜誌,成為全球罕病防治的重要參考。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表示,SMA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遺傳退化性神經肌肉疾病,因SMN1基因變異導致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退化。嬰兒型SMA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病程可能迅速惡化導致肌肉無力、呼吸衰竭,甚至有80%在兩歲前死亡。
SMA是全球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病之一,傳統治療多在出現症狀後才介入,往往無法挽回已退化的運動神經元;本研究首度證實,於症狀出現前即開始口服SMN2基因剪接調節劑Risdiplam,可有效避免或延緩病程發展,並大幅提升發育潛力,接近正常兒童的成長狀況。
高醫教授鐘育志指出,這項成果為全球SMA家庭帶來前所未有的希望,也再次突顯SMA新生兒基因篩檢政策的重要性;根據2021年全球調查,152個國家中僅9國提供SMA新生兒篩檢,當年台灣是唯一推動全國性SMA新生兒篩檢並提供藥物治療的國家,至2023年已有31國建立篩檢制度,但僅涵蓋全球7%新生兒。
鐘育志指出,台灣自2017年起率先實施全國SMA新生兒基因篩檢,並為確診嬰兒提供藥物治療成為全球防治SMA的重要典範。目前針對SMA的3種主要治療藥物包括每日口服Risdiplam、髓鞘內注射的RNA藥物 Nusinersen,以及一次性靜脈注射的基因治療Zolgensma,已證實在出生6週內治療均能顯著改善尚未出現症狀的SMA嬰兒臨床預後,顯示早期診斷與治療是改變病程的關鍵。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