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頭暈、疲憊,竟是血癌找上門!中西醫聯手出擊,提升抗癌成效
出現不明原因發燒、常常頭暈、持續疲憊無力等症狀別輕忽,不一定都是感冒或疲勞,小心是血癌找上門!
「醫師,我最近常常頭暈、全身沒力,是不是太累了?」劉先生推開診間的門,語氣中帶著明顯倦意。檢查結果卻揭示了令人沉重的真相——紅血球和血小板數值遠低於正常,血液中大量不成熟的淋巴球,最終被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一種進展迅速、必須即刻治療的血液癌症。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廖國帆醫師表示,血癌的治療不僅在於消滅癌細胞,更重視鞏固身體正氣,提升患者的抵抗力與恢復力。他強調,中醫認為血癌屬於「正虛邪實」的體質,治療過程中,適當使用中藥與針灸,可有效減輕化療副作用,如噁心、疲倦及免疫力下降,並透過益氣養陰、補脾健胃,幫助患者建立抗癌的力量。
中西醫雙重守護,攻補兼施助患者穩定抗癌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雖有化療、標靶、免疫治療與幹細胞移植等多元西醫療法能有效清除癌細胞,但治療過程常伴隨免疫力下降及體力衰弱,影響療程持續性與生活品質。廖國帆醫師指出,中醫輔助治療遵循「攻補兼施」原則,依據病程階段靈活調整策略,與西醫形成互補。
在化療期間,中醫運用益氣養陰、健脾和胃的中藥配合針灸,幫助緩解噁心、食慾不振及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增強患者免疫功能,使療程得以穩定推進。治療中後期則著重補益元氣,促進血球生成與體力恢復;緩解期則以扶正固本、調整體質為主,降低復發風險,協助患者恢復健康。
「先固本,再續戰」,中醫讓抗癌不再只是硬撐
以劉先生為例,經中醫評估後,服用益氣養陰、健脾和胃的中藥並配合針灸,成功緩解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與食慾不振,減少白血球過低現象。隨著體力回升,他得以穩定完成療程,不因副作用中斷治療。廖醫師提醒,化療結束後血球恢復需時,必須先「養足正氣」,才能促進生血、抵抗後續療程帶來的挑戰。
廖國帆醫師強調,中醫輔助非取代西醫,而是有效補充,雙方結合能減輕副作用負擔,提升整體耐受性與生活品質,讓患者不再僅是「硬撐」,而是有條件地持續抗癌,展現更強的戰鬥力。
身心同養,打造抗癌健康新模式
除了治療外,廖國帆醫師也指導劉先生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餐桌上增加枸杞、紅棗、蓮子粥,幫助補氣養血與改善面色;偶爾攝取牛肉、菠菜等富含鐵質的食材。體力允許時,他也練習八段錦等溫和氣功,促進氣血循環,提升免疫力。
中醫講究「身心合一」,心情的安定和支持系統的建立,是療程成功的關鍵。廖國帆醫師分享,醫師不只是治病,還要教病人怎麼生活。家人的陪伴、溫暖的家庭氛圍,以及病友間的交流,都是讓患者走得更穩、更有力量的因素。
持續疲倦別忽視,當心血癌悄悄來襲
現代生活節奏快速,許多人忙碌之餘容易忽略身體出現的小毛病,導致血癌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警訊被忽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等血癌的初期症狀,常常與一般感冒或疲勞相似,容易被誤認而延誤診斷。若身體持續出現以下異常反應,應立即提高警覺,並及時就醫檢查:
1.持續疲憊無力,稍微活動即氣喘。
2.臉色蒼白、頭暈目眩。
3.不明原因發燒。
4.牙齦出血或身上莫名瘀青。
5.骨骼、關節疼痛,尤其胸骨處。
全人照護理念,中西醫攜手提升抗癌成效
廖國帆醫師特別提醒,面對血癌,除了依靠西醫先進的化療、免疫治療與幹細胞移植,中醫調理同樣不可或缺。中西醫整合治療就像前線與後方的雙重守護,不僅有效攻擊癌細胞,也幫助患者修復身體、重建元氣,提升耐受力與生活品質。
透過這種全方位、身心兼顧的照護,患者得以在漫長的抗癌路上保持穩定,重拾生活的希望與勇氣。血癌雖然艱辛,但患者不再孤單,因為有一整個團隊在背後支持,陪伴他們跨越難關,迎向每一個新的希望。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