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宣布裁員15% 歐洲擴建計畫喊卡 晶圓代工虧損擴大
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周四宣布,將裁撤15%員工,並大幅調整其全球晶圓廠擴建計畫,包含終止在德國與波蘭的建廠案,並延後美國俄亥俄州先進晶片工廠的施工進度。這一系列緊縮措施凸顯英特爾在晶圓代工業務推進不如預期,且面臨龐大虧損與資本壓力的困境。
歐洲建廠喊卡,核心員工數砍至7.5萬人
根據英特爾向員工發出的備忘錄顯示,公司計劃透過裁員與自然流失,將全球核心員工人數從2023年底的9.95萬人縮減至約7.5萬人,減幅高達15%。同時,原訂於德國與波蘭新設晶圓廠的計畫將全面中止,測試與封裝業務也將從哥斯大黎加轉移至成本更低的越南與馬來西亞,以整併資源並提升營運效率。
此外,美國俄亥俄州的先進晶片工廠建設進度也將放緩。英特爾表示,公司將嚴格執行「每一筆投資都必須具備經濟效益」的新原則,避免再度出現產能閒置與資金錯置的問題。
陳立武:過去投資太早太快,新世代製程需確認訂單後才投資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今年3月上任的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在致員工信中坦言,過去幾年英特爾「投資太多、太早」,導致廠房布局分散、使用率低,嚴重影響財務狀況。他強調,公司將重新聚焦在晶圓代工核心技術「18A」的量產上,這是英特爾1.8奈米級的下一代製程,預計2025年下半年進入高量產階段。
對於後續的1.4奈米「14A」製程技術,陳立武明言只有在取得外部客戶明確訂單承諾後,才會進行相關投資,並直言:「我不相信『你建了他們就會來』這種迷思。」
晶圓代工虧損擴大,PC與AI晶片表現分歧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儘管晶圓代工部門(Intel Foundry)第二季營收年增3%,達44億美元,但由於建廠與量產成本高昂,該部門仍錄得高達31.7億美元的營運虧損。英特爾長期堅持自設晶圓廠的IDM(整合元件製造)模式,未如多數美國晶片業者採取無廠(fabless)策略,導致在與台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巨頭競爭中節節敗退。
另一方面,以PC晶片為主的客戶運算事業群營收年減3%,降至79億美元,顯示市場需求仍未明顯回溫;不過資料中心與AI晶片部門則表現亮眼,營收年增4%,達到39億美元。陳立武表示,將全力奪回資料中心市場份額,並親自參與所有AI晶片設計審查流程,直到量產定案為止。
財報略優預期但仍虧損,股價盤後重挫近5%
英特爾第二季營收為128.6億美元,優於市場預估的119.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持平。但在調整後每股仍虧損0.10美元,遠遜於分析師預期的每股盈餘0.01美元。淨虧損更擴大至29億美元,主因是認列8億美元無法再利用設備的資產減記費用。
財務長辛斯納(David Zinsner)坦言,第二季需求優於預期,可能與企業和消費者搶購、因應關稅不確定性有關。展望第三季,英特爾預估營收將介於126億至136億美元之間,中值131億美元略高於市場平均預測。不過,公司預估本季仍將損益兩平,不如市場預期的每股盈餘0.04美元。
受消息影響,英特爾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下跌近5%,反映投資人對晶圓代工虧損與縮減擴產的擔憂。
AI業務成新希望,聚焦推理與自主型AI
面對NVIDIA與AMD在AI領域的激烈競爭,英特爾也加快轉型步伐。陳立武指出,未來將聚焦在可望差異化與顛覆性的AI應用,如「推理型AI」與「自主型AI(Agentic AI)」,藉由開發新架構與創新產品,爭取市場關注與訂單。
業界分析指出,18A製程是英特爾能否逆轉頹勢的關鍵,若能如期量產並吸引美國政府等大客戶,將有助於扭轉財務困境與技術劣勢。不過,投資人仍對該策略能否成功保有觀望態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