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商機上兆元!台灣機械產業面臨低價競爭、匯率衝擊,謝金河:唯永保領先中國才能永續生存
鄭鴻達
圖片 Shutterstock 提供
人型機器人被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點名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是下個兆元產業,但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直言機器人「難做又貴、又沒客人」。 在美國、中國積極搶占機器人市場的競爭下,台灣該如何強勢卡位,再創下個黃金十年;而全球面臨產業轉型浪潮,AI智慧製造勢將拉大差距。 台灣供應鏈該如何掌握人形機器人商機,且不缺席智慧製造發展?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談及台灣這兩個產業的發展歷程直言,「競爭沒有國界、競爭沒有極限」,且台灣只有永保領先,很多產業一定要做到讓中國追不上,才能有一席之地。 謝金河坦言,若是等到中國進入該產業,再來和它做的一樣甚至是依賴它,「大概就很難混了」。 他直言,任何行業一定都要從「質精」的角度去思考,只有把自己的品質拉到最高、不斷精益求精,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利基空間,才是永續發展生存之道。
謝金河在周日(7/7)播出的節目《數字台灣》中,以「人形機器人台鏈商機!不容缺席的智慧製造!」為題,與盟立(2464)董事長孫弘、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深入探討人形機器人、智慧製造、機械產業的發展與近況。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左起)與盟立董事長孫弘、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在節目《數字台灣》對談。擷取自《數字台灣》
「齒輪王」孫弘回顧發展歷程 關鍵在於「持續學習新事物、新技術」
孫弘在1977年赴美學習齒輪、取得博士學位,有「齒輪王」之稱,在工研院時期領導多位班底,後來出來創業,面對台灣不同產業轉折,始終能與時俱進。孫弘認為,關鍵就在於持續學習新事物與新技術。
在1989年,孫弘奉時任工研院院長張忠謀指示,分拆成立新公司,當時台灣正面臨人力短缺,自動化成為解方。他表示,創業初期,最大挑戰是「機器買得到,但不會用」,控制器同樣如此,因此他從自動倉庫、機器人系統著手,愈做愈大。
孫弘表示,經過十年後,他察覺LCD產業崛起,早期3.5代時還能靠人力來推車,但到了5代後就必須全面自動化,公司轉向玻璃搬運設備,最輝煌的時候,是7年前承接鴻海(2317)關係企業夏普的「堺」工廠10.5代線整廠自動化專案,金額最高時達7億美元。
盟英投入新材料、結構開發 搶攻人形機器人商機
但孫弘接著說,後來LCD在高度競爭下又轉折,公司快速轉向半導體領域。
他指出,半導體製程對可靠性與一致性要求極高,遠超傳產,如過去機械MTBF(平均故障間隔)標準約3000小時,台積電要求達3萬甚至10萬小時,抗震標準也從7級提升到10級,盟英開發的10級抗震Stocker倉庫,在地震測試中毫髮無傷,刷新紀錄。
▲盟立董事長孫弘在節目《數字台灣》談到人形機器人產業議題。擷取自《數字台灣》
談到盟英未來發展,謝金河認為此為整個機械業共同投資、共襄盛舉的成果;孫弘指出,盟英聚焦機器人關節核心「減速機」,尤其是諧波減速機,人形機器人問世後應用場景無限,但挑戰也大,包括耐撞、耐衝擊、漏油與高耗能等問題。他透露盟英正在開發新材料與結構,提升耐用性與輕量化。
面對台幣升值對出口導向的機械產業產生衝擊,莊大立直言,景氣低迷本就讓廠商必須讓利求單,如今再加上匯兌損失,對產業殺傷力很大。他直言更令業界憂心的,是匯率政策長期與競爭國脫鉤,他直言機械業不是要貶值,而是在意升貶幅度。
匯率衝擊機械業 莊大立:韓國也開始以貶值爭取市占
當日本機台對上台灣機台,謝金河觀察表示,這幾年日本機台大舉進入台灣,原本使用台灣工具機的工廠,只要日本一報價便宜,很多都整批汰換成日本產。莊大立無奈地補充分享,甚至連熟識的老客戶,也因壓力被迫選用日本機台。
莊大立感慨,韓國機台與台灣同一等級,如今也開始透過貶值爭取市占。他直言不是怪央行不貶值,「產業界最不甘心的是,我們非常努力追趕日本,當追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匯率又讓客戶就不考慮我們了」。
至於後發的中國祭出殺價競爭策略,莊大立認為面對中國追兵有兩種做法,一為大型廠商曾以結盟方式嘗試放大產量、壓低成本,但台灣機械廠多數是中小企業能跟上如此的並不多。不過他也認為,工具機產業沒有絕對的贏家,「每個廠牌在某個領域,都有它生存的地方」。
▲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在節目《數字台灣》談到機械產業的挑戰與未來。擷取自《數字台灣》
榮田在印度找到新利基產品 莊大立:台灣機械業不應繼續拚量產
莊大立以榮田(7709)為例,表示榮田在印度找到製作高鐵的零件加工商機,因此期待業績能夠三級跳,「只要找到利基產品,公司業績就有增長」。因此他呼籲台灣產業別再一窩蜂拚量產,而應回歸建立差異化核心能力、深耕利基產品,找到台灣機械業的利基點。
面對機械產業轉型壓力,莊大立強調台灣應聚焦於AI與精密應用領域,特別是精密模具需靠AI克服熱膨脹等技術挑戰。他指出,台中具備良好的研發基礎,應把握減速機、伺服馬達等關鍵零組件發展機會。面對中國競爭與高技術門檻,產業若無政府支持與資金挹注,追趕將更為艱難。
此外,莊大立表示產業智慧化與聯盟化是未來趨勢,像東台與永進的互投合作即為成功案例。他表示部分中小企業仍處於掙扎階段,產業將恐面臨淘汰賽,即便如此,台灣機械工業仍挺過匯率、關稅與地緣政治等多重不利因素,維持穩定產值,這讓他有感表示「能當機械工會理事長,覺得滿驕傲的。」
競爭無國界、無極限!謝金河:台灣產業必須做到中國跟不上
最後,謝金河結論指出「競爭是沒有國界的,競爭沒有極限」。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有很多產業只有永保領先,一定要做到讓中國追不上,才能夠有一席之地,「如果它(中國產業)進來了,做的跟它做一樣,還在靠它,大概就很難混了。」
謝金河直言,任何行業都一定要從「質精」的角度去思考,只有把自己的品質拉到最高,然後不斷精益求精、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利基空間,「才是永續發展生存之道」。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
延伸閱讀:
被台幣暴力級升值重創,5月製造業景氣轉衰亮藍燈! AI、雲端熱潮被抵銷…後續衝擊還有多大?
更多今周刊文章
中信金(2891)股價44.95元創高,台股魔咒「金融股是多頭最後一棒」,60萬股民該跑嗎?達人點出2關鍵
41年老牌科技廠股票變壁紙,前董座閃辭「公司證實已辭世」…新團隊:有3.7萬股東要顧會拼申復…櫃買中心回應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