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惡夢連連可以治療嗎?科學家用聲音操控睡夢中情緒 讓惡夢轉好夢

康健雜誌

更新於 5小時前 • 發布於 5小時前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林慧淳 圖/photoAC
惡夢連連可以治療嗎?科學家用聲音操控睡夢中情緒 讓惡夢轉好夢

你曾因夢中被追殺、碰到鬼、或是墜落萬丈深淵而驚醒嗎?白天的焦慮、恐慌,變成夜間的夢魘,有些人甚至長期因此睡不好、影響身心健康。最新研究指出,在現有的治療方法上,再利用聲音加強記憶,或許可有效改寫惡夢的發生。

當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備感壓力時,或經歷恐懼、緊張、焦慮、挫折,有些人總是做惡夢,而且在驚醒的瞬間,伴隨著精神緊繃、驚魂未定的感受,讓人不容易再次入睡,導致睡眠中斷,長期下來睡眠品質變差,甚至可能影響到生活作息、人際關係與工作表現。

由於夢魘的界定不易,因此惡夢疾患的盛行率一直很難確定,不過依照美國睡眠醫學會的推估,有4%的成年人長期深受惡夢所苦,另外也有研究認為,高達8%的人常做惡夢。

改變惡夢讓夢境結局變幸福的療法

在治療上,有認知行為治療包括減壓、諮詢、逐漸脫敏和藥物治療等作法,其中,「想像重演法」(imagery rehearsal therapy,IRT)是一個重要的心理治療方法。

「想像重演法」的作法是:請病人回憶包含惡夢及負面事件的所有細節,將這些內容鉅細靡遺地寫出來,並且把情緒敏感的部分也記錄下來,然後將內容讀出來,當中若有某些造成情緒不佳的片段,試著改變夢的主題和內容,讓改寫過的故事變得美好,重新寫過的夢會在心裡形成一個既定的腳本,不斷重演取代原先的惡夢,改變成新的好夢,進而改善睡眠狀況。

透過IRT可以減少惡夢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但並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對此瑞士日內瓦大學醫學院精神科醫師佩洛甘羅斯(Lampros Perogamvros)嘗試用聲音介入,看看能否讓IRT的效果更好。

用聲音加強睡眠中的記憶 強化夢境轉換效果

他將36名每週做惡夢至少1次的受試者分成2組,一組進行原本的IRT訓練,另一組除了IRT之外,在睡眠中最有可能發生惡夢的「快速動眼期(REM)」階段,加入中性鋼琴和弦,每10秒播放一次,兩組都透過睡眠頭帶監測睡眠狀況。

2週後,每個人做惡夢的頻率都降低了,而且,加入聲音的實驗組做惡夢的頻率比單獨做IRT訓練的人少了4倍,他們也表示,好夢增加了。佩洛甘羅斯認為,如此介入後觀察到惡夢迅速減少,而且夢境對於情緒的影響變得更加正面,對於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來說,這些發現對於研究睡眠中情緒處理、以及新療法的開發都很有希望,這項研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

英國史旺西大學睡眠實驗室主任布拉格羅夫(Mark Blagrove)認為,或許也能讓人們在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師的診療室中接受IRT治療,而且還可以帶著這些設備回家,讓人睡覺時能重現正面聽覺訊息,居家治療變得更方便;並且,為了更了解睡眠的不同階段與做惡夢的對應關係,未來也能進一步測試在非快速動眼期睡眠階段播放聲音,看看效果如何。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睡眠專家蔡宇哲指出,這種聲音的操弄是一種稱為「目標記憶再活化(Targeted memory reactivation ,TMR)」的技術,利用人清醒時把聲音跟IRT做配對連結,然後在睡眠中重播聲音,大腦就會再次活化關於IRT的記憶,達到複習的效果,許多研究都支持這樣可以讓學習效果更好,是一種加強記憶的技術。「IRT和TMR都是行之有年的成熟技術了,不過把心裡治療透過加強記憶的方法結合,很有創意,可為將來的惡夢治療提供一個可能的方向。」

他也提醒,TMR是在人睡著之後才出現聲音,若未透過儀器,自己操作確實有相當的困難度,「必須控制在不會吵醒人的音量,但又不能太小聲」,因此如果現在已受惡夢困擾或容易失眠的人,入睡後身邊突然播放音樂或有聲響,可能反而會打擾驚醒,反而不太好。

10招自療 減少惡夢纏身

不如透過最基本的改善生活和睡眠習慣著手吧!包括:

1. 建立健康社交活動,可穩定情緒並提高幸福感。

2. 睡前1~2小時沖個溫水浴,喝少量溫水或牛奶,並在進寢前排空膀胱。

3. 規律運動,包括有氧運動與伸展,但睡前4個小時不要劇烈運動,可做輕柔的伸展運動。

4. 睡前避免吃油膩食物,空腹睡眠與大量食物都會影響睡眠品質,間接誘發惡夢。

5. 睡前避免酒精、咖啡因、抽菸,甚至是可樂等含咖啡因的飲料。

6. 維持睡眠與白天工作的規律,避免作息混亂、難以規律入眠。

7. 準備一個良好的睡眠的環境,包括適當的床鋪寢具、適當的溫度、減少噪音、減少光線刺激等。

8. 建立健康的,放鬆的睡眠規律,建立睡前儀式,讓自己漸漸的進入睡眠的節奏中。

9. 睡前1個小時避免看電視、電腦以及手機等聲光刺激。

10. 確認睡眠的床鋪只用來睡覺以及親密行為,一旦沒有睡意,應離開床鋪,放鬆身心,等有睡意再來睡覺。

延伸閱讀:

別再忽視身體警訊!常疲倦、刷牙流血,醫師教你用這份「解毒菜單」自救、遠離血癌

《臺灣米其林2025》53間星級餐廳完整名單揭曉,8家首獲一星、3家新升二星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美女議員驚傳罹癌!0期乳癌要化療嗎?醫曝存活率 這些人莫忘篩檢

健康2.0
02

肥胖竟是抗癌優勢?研究給出驚人答案:降低癌症死亡風險31%

健康2.0
03

不是沒睡飽!40歲男「全身無力」檢查卻正常 醫見「1數值過高」拖垮活力

三立新聞網
04

有高血壓會「臉紅、頭暈、脖子緊」?醫糾NG觀念:「絕大多數沒症狀」,這4種人容易中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5

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有補助!防「皮蛇」神經痛、還能降失智風險20%…全台12縣市資格條件一次看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轉發 (0)
Loading...

留言 8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最新消息

鼻息肉復發鼻塞愈來愈嚴重 「新型治療」助她重拾順暢呼吸

健康醫療網

工人「身首異處」幾乎宣告死刑!上海醫完成全球罕見手術 創醫學奇蹟

CTWANT

照顧病母過勞叫葬儀社送走被說沒擔當 兒:我顧到老婆跑掉沒存款,你跟我說擔當?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漏尿、私密處反覆感染…困擾逾8成更年期女性!「1無創療法」助擺脫發炎、乾妹妹,重拾自在生活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罹癌5年才就醫!腫瘤驚變20公分 醫嘆:害死你的是拖延

TVBS

代謝症候群為什麼有年輕化危機?擊退三高兩害,「中西合璧」智慧助攻

華人健康網

水果太甜不敢吃?專家曝1吃法有效控制血糖

NOWNEWS今日新聞

掉牙恐加速大腦退化!牙齒少於20顆失智風險大增

中天電視台

水果吃多會導致糖尿病嗎?醫破迷思「吃對這份量」反降低糖尿病風險

優活健康網

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復發福音!「雙特異性抗體」獲健保三線給付條件曝光

Heho健康

彰化鹿港鵪鶉養殖場爆H5N1禽流感疫情 緊急撲殺逾10萬隻鵪鶉

CTWANT

巴氏量表新制上路17天僅1450人申請》藍白批勞動部誇大10萬人製造恐慌

信傳媒

夏天少碰生食、冰品! 醫揭駭人真相:外觀正常卻「爬滿諾羅病毒」

潮健康

新手養狗指南!從飲食、牽繩到玩具 網推10大必備清單

NOW健康

管不住的嘴饞,外食大餐都不怕!營養師曝做好 3 件事輕鬆減脂

Heho健康

暴雨效應!中南部血庫荒「最缺o型」 北部千袋血液馳援

中天電視台

胃凸怎麼消?專家大推「5習慣」改善外觀 多吃蛋白質不可少

常春月刊

紅黃西瓜比拚!美顏、降壓各有優點 共同點是「不可狂吃」

中天電視台

習慣側睡卻常腰痠頸痛? 專家曝「枕頭這樣擺」更快入睡、睡得更舒服

常春月刊

指甲藏健康警訊!醫師揭「6大異常徵兆與保養關鍵」,縱向條紋增加恐營養不良

造咖

全球跨洲多族群肺癌研究出爐 中研院揭致癌與復發關鍵

NOW健康

醫起看/沈玉琳罹癌原因引關注 專家點名家中1物藏危機

EBC 東森新聞

愛吃沙拉沒用!20歲嫩妹慘「痔瘡肛裂」 醫曝便秘禍首

TVBS

養顏抗氧化必看!營養師推薦3大食物幫助維持體內穀胱甘肽

潮健康

「ㄣㄥ不分」是口齒不清? 陽明交大、台大研究:發音正逐漸合併

CTWANT

月經來吃「這5種食物」恐害經痛加劇!專家示警 乳製品上榜

常春月刊

開心手術突破萬例,亞東心臟外科創新里程碑!24小時心臟安全網,守護每顆心跳

華人健康網

醫示警:今年秋冬流感恐「雙病毒株」流行

NOWNEWS今日新聞

輪班也不怕失眠!住院醫師教「字母聯想法」引導大腦關機

中天電視台

中年男勤上健身房成臭男人! 蛋白質臭比老人味更嚴重

NOW健康

5歲童蛀牙竟變蜂窩性組織炎 醫:吃飯太久蛀牙風險增3倍

健康醫療網

研究:炸薯條每週吃三次 糖尿病風險增2成!馬鈴薯「這樣吃」更營養

中華日報

A型流感恐「雙株夾擊」!鼻噴式流感疫苗無痛、免挨針,「三重免疫」對抗流感

華人健康網

「多囊性卵巢」不只易不孕、併發症 更要小心子宮內膜癌

中華日報

健康網》老花眼藥水快要上市了 醫:非人人可用

自由電子報

守護家人聽力健康:中醫師教你預防中耳炎,掌握症狀與居家薰蒸妙方

優活健康網

腸病毒傳染力極高 醫揭幼兒最有效預防方法是「這個」

民視新聞網

營養師建議每天2份水果 糖尿病風險降近4成

中央通訊社

罹癌拖5年才就醫!醫驚見「20cm大腫瘤」 嘆:害死你的是拖延

三立新聞網

子宮內膜厚度過低,做試管嬰兒幾乎無望? 醫:仍有機會用「3階段」療程補救

每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