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治療重大突破,發現新指標!2類人「肝功能正常」仍應評估治療追蹤
B肝精準治療重大突破!台大醫院與中研院最新研究,首度以「表面抗原濃度」做為精準分群新指標,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為全球B肝帶原者帶來更科學的治療與追蹤策略,開啟精準醫療新里程碑,未來可望改寫國際治療指引。
過去台灣被冠上「肝病之島」,雖然自1986年推動B型肝炎疫苗接種後,年輕世代的感染率已大幅下降,但全台仍有約200萬名40歲以上B肝帶原者,其中許多人正面臨無聲的肝癌威脅,如今肝癌仍是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第2名。該如何有效分群管理、治療,長期以來都是臨床上的難題。
原本被認為「安全」的族群,其實仍有肝癌風險
慢性B型肝炎的病程可分為四期,其中「免疫耐受期」與「不活動帶原期」,最常引發臨床爭議:
‧ 免疫耐受期:患者通常自出生就進入這個階段,特徵是病毒量高,但肝功能正常。傳統上認為風險低,多半不建議治療。
‧ 不活動性帶原期:患者的病毒量和肝指數都低,理論上屬低風險。
傳統上,這2類人被認為不需要藥物治療,但醫界長期存在爭議:這些人真的完全安全嗎?又該怎麼分辨誰風險高?因為部分「看似安全」的病人仍可能在多年後發展成肝癌。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曾岱宗指出,「B肝治療最大的挑戰,在於一旦開始口服抗病毒藥物,往往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持續。因此,臨床上會希望能更精準分辨誰該治療、誰能安心觀察,也能避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
B肝治療新指標,有助精準分群、治療
為了讓治療可以更精準分群,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合作,結合2大長期世代研究,透過超過6千名患者、長達20年的追蹤,發現透過「表面抗原濃度」這個生物指標,能夠精準區分患者風險。
研究成果分別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Gut》與《Hepatology》,不僅彰顯台灣在肝病流行病學與長期世代研究上的國際領先地位,也有助於重新定義「部分B型肝炎治癒(partial HBV cure)」與免疫耐受期的臨床管理,更為未來修訂國際治療指引,提供重要實證基礎。
這項研究成果是台灣2大世代研究,長達20年以上追蹤資料的結晶,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說,表面抗原的濃度,確實能幫助我們更精準判斷,哪些病人需要治療,哪些可以減少追蹤。這是台灣首次用自己的世代研究成果,對國際治療規範提出新的依據。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則指出,臨床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區分這些帶原者的風險,給予最合適的追蹤與治療。這次透過表面抗原濃度,能針對免疫耐受期與不活動性帶原者做更清楚的分群,是非常重要的突破。
抽血驗表面抗原,「肝功能正常」仍應評估治療
透過表面抗原濃度,能清楚區分高低風險患者,讓臨床決策更有依據:
1.免疫耐受期
‧ HBsAg ≥1萬(IU/mL):屬「真正免疫耐受」,10年內肝癌風險不到1%,可暫時觀察,待進入免疫活化期再考慮用藥。
‧ HBsAg <1萬(IU/mL):其實風險偏高,10年肝癌風險超過13%,建議及早治療。
2.不活動性帶原期
‧ HBsAg<100(IU/mL):年肝癌發生率僅0.08%,甚至低於國際建議的0.2%篩檢門檻,與一般人幾乎相當。可與醫師討論拉長追蹤間隔,減少生活影響。
‧ HBsAg≥100(IU/mL):風險較高,仍建議維持半年1次的抽血與超音波檢查。
曾岱宗強調,這樣的數據讓醫病雙方能夠互相討論、共同決策,需要藥物治療就及早介入,風險極低的病患則不必為頻繁追蹤而焦慮,可保有彈性空間。
目前在台灣社區的B肝帶原者中,免疫耐受期患者比率已不高,但「不活動性帶原者」佔比高達半數,曾岱宗指出,其中三分之一患者表面抗原濃度低於100,可視為極低風險族群;但另外三分之二患者(逾60萬人)雖然也屬於不活動性帶原者,仍存在較高風險,醫病都需必須特別留意,持續追蹤。
不是人人都要一輩子吃藥,透過分群可減少負擔
現行抗病毒藥物能有效壓抑病毒複製,降低肝癌風險,但曾岱宗指出,一旦開始用藥,多數人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恐影響生活品質。
不過,若是在免疫活化期介入治療,部分患者經過3~5年短期治療,就能讓病毒長期不活躍,成功停藥並維持穩定;相反地,若在免疫耐受期過早治療,停藥後病毒量可能會再度增加,病人反而需要長期依賴藥物。這也是為何新的分群指標特別重要,能避免病人「過早背負一輩子吃藥的負擔」。
目前「表面抗原濃度檢測」尚未納入健保常規給付,僅適用於正在服藥、考慮停藥的患者。對於尚未接受治療的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想了解自身風險,則需要自費檢測。
曾岱宗建議,可視情況安排至少1次表面抗原濃度檢測,費用約數百元,能讓民眾更清楚掌握自身狀況,也能與醫師討論出更合適的照護策略,協助醫師判斷患者是屬於高風險、需要積極追蹤或治療的族群,還是風險相對較低的族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新一代抗病毒藥物,有助降低表面抗原濃度,來達到降低肝癌風險的效果,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劉俊人透露,新藥已進入第3期臨床試驗,能直接干擾病毒RNA、降低表面抗原濃度,若能順利,1~2年後可望上市,為病人治療帶來新曙光。
延伸閱讀:
別再忽視身體警訊!常疲倦、刷牙流血,醫師教你用這份「解毒菜單」自救、遠離血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