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時光:唔係幾甜 爽滑大菜糕
【明報專訊】常聽到別人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香港人對甜品的最高評價,是「唔係太甜」、「唔係幾甜」。「唔係太甜」比較容易明白,就是甜度剛好,不會過甜的意思;可是「唔係幾甜」這句話,真是耐人尋味:甜品不大甜,還算是「甜品」嗎?喜歡「唔係幾甜」的人,為何不乾脆吃鹹點心?「唔係幾甜」,到底「有幾甜」?
人類的嗜甜天性
有個筆名叫「和菓子」的作家,剛出版了新書,書名叫《臺灣甜:那些滋潤心靈的傳統節日糕點》。這書談論了作家心目中的,按月份排列的台灣糕點。雖然書名是以「甜」為重;但書中的「甜」,可說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心領神會,內文少有討論「甜」本身。我倒很想知道,這12款台灣甜點中,哪款最甜,哪款最淡?
「和菓子」的書令我想起,香港流傳着的一句「唔係幾甜」。香港口味以廣東為主,而廣東菜嗜甜嗜鮮,人所共知;到了甜品一環,卻忽然講究起「唔係幾甜」來。想着想着,不禁猜想,其中可能有些尚未說清的概念。
我們可以從西敏司(Sidney W. Mintz)的《甜與權力:糖──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關鍵樞紐》(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打開這個有關「甜」與「糖」的話題。西敏司是甜味(sweetness)文明研究,以及蔗糖生產與消費研究的權威。他指出,人類有天生嗜甜的傾向:「許多學者主張,哺乳類對甜味之反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百萬年來,甜味對味覺器官而言向來是判定某種食物是否可食的指標。」甜,就是「安全」的味道。
除了天性,西敏司亦說明,「甜味」亦構築自人類的的不同文化體系:「蔗糖的消費發展大幅超越蜂蜜(十七世紀以前蔗糖在歐洲的主要對手),並讓其他產品如楓糖和棕櫚糖,變得極不受重視。在歐洲人的思維和語言裏,儘管蜂蜜繼續扮演着那少數享有特權的角色(尤其在文學意象中),但蔗糖已成為人們普遍的甜味認知。」普遍的「甜味」認知,會隨時間、空間而改變。味覺的標準不可能劃一,因每個人對「甜」的感覺,都不一樣。
來自文化體系的「甜」
追求「唔係幾甜」,乍聽之下,口味好像較健康、天然;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要追求健康天然,從前的人卻不用?因為「糖」對從前的人來說,是無價之寶。這些從前的人,包括英國人、西班牙人等,都活在一個以「甜」為尊的文化體系中。借用西敏司的說法,人天生喜愛「甜」;但如果他們在某時某地變得「嗜甜如命」或「惡甜如命」的話,則不可能單憑天性驅使。
我就是個嗜甜者,即日本人所說的「甘黨」(甘党),覺得甜品該甜就甜;天下甜品各有各甜,不必劃一(而咖啡不是甜品,我反對咖啡放糖)。如果有人拿着一粒馬卡龍(macaron)說,這馬卡龍很好,唔係幾甜,我會覺得這人不懂吃;因為馬卡龍是甜度很高的甜品,它的「很甜」就是它的美味所在。甜品的糖量不一定可隨意減去,這會影響食材成形;做蛋糕時減去所有砂糖的話,可以等着重做。
「唔係幾甜」的語法分析
在西敏司的論述框架下,我們不妨再進一步,分析「唔係幾甜」的語法。「唔係幾甜」,實際有多甜?若想了解一些句子、詞組的意思,我們可以套入相似的字詞來推理。「唔係幾鹹」似乎是讚賞食物不會過鹹;「唔係幾辣」,則可能是「幸好不大辣」或「可惜不夠辣」的意思,要看吃的人是否喜歡吃辣。「唔係幾好」,即是「不好」;但「唔係幾差」,卻不是「不差」,而是「不算太差」、「不算最差」,但始終離不開「差」的隊伍。
那麼,如果「唔係幾甜」不是負面批評,而是讚詞;它則不會是「可惜不夠甜」、「不算最不甜」,只能是「幸好不大甜」、「不會過甜」。如此,我們就明白,在這種說法上,「不大甜」就會等於「不會過甜」。也就是說,有些香港人認為,甜品可以嘗到淡淡甜味即可——不要讓甜味鮮明地、強烈地存在於甜品之中。一旦進入可以很容易吃出「甜」味的情况,就已經算是「過甜」了。這樣理解「唔係幾甜」的話,「唔係幾甜」正意味着,甜品其實有比「甜味」更重要的味道。
比起「甜」,更愛「滑」
比「甜味」更重要的甜品味道,會是什麼?我們可以先行回想,在香港受歡迎的甜品,包括怎樣的款式:
‧奶類:楊枝甘露、忌廉班戟、燉奶、薑汁撞奶
‧蛋類:芒果布甸、燉蛋、奶皇糕、蛋撻
‧磨糊拆沙:紅豆沙、綠豆沙、芝麻糊、花生糊、合桃糊、杏仁糊
‧凝固:涼粉、啫喱、豆腐花、馬蹄露、缽仔糕、馬豆糕
‧軟皮:糯米糍、湯圓
‧塗抹醬:西多士、夾餅
以上這些甜品,不是不甜;但它們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共通處:滑。這種廣東口味,不止在甜品之中,亦在主菜之內:蒸蛋、蒸魚、滑雞、滑牛、滑蛋、炒滑河、粟米羹、生滾粥、蝦餃、蒸腸粉,甚至芡汁;鹹、甜、酸、鮮,都為「滑」而來。以「滑」是主角的話,「甜」就要靠邊站了。奶茶不也是這樣嗎?若要入口順滑,就不能把砂糖加得太足。甜味鮮明的話,反而會強調茶澀。我的結論是:比起夠「甜」,香港口味更要求甜品要夠「滑」。
「唔係幾甜」,在於甜品的「滑」,比甜品的「甜」更重要,因而不可讓甜品的「甜」掩蓋甜品的「滑」。我們可以喜歡甜的食材,但不贊成以甜加工。這個標準,也慢慢延伸至馬仔、雞蛋糕等並不軟滑、綿滑的甜點心。好吃的甜品只能是「唔係幾甜」,不能是明明白白的「甜」。
大菜糕以水分為主 清淡爽滑
關於適合做成「唔係幾甜」的甜品,我想到大菜糕。有些甜品愈甜愈好吃,如焦糖、拔絲香蕉。拔絲香蕉不甜,不如直接吃香蕉。有些甜品則不大甜,如大菜糕和無餡湯圓,另外以甜味食材配搭;尤其是大菜糕,即使減去所有的糖,也能做出來。日本風格的寒天凍(寒天即大菜),可以完全不放糖,以豆沙、水果增甜;甚至用番茄汁來做。不用大菜絲,用寒天粉,硬度和甜味更易控制。我們一起做兩款的大菜糕,好甜又得,唔係幾甜亦得。總之,好滑。
食譜1 蛋花大菜糕
【材料】(2個)
‧寒天粉……4克
‧清水……500毫升
‧冰糖……約12克
‧雞蛋……1隻
‧雲呢拿精華……適量
【做法】
1.清水煮沸,加入冰糖(可按口味減少或略去冰糖)
2.冰糖煮至溶化後,加入大菜粉,細火攪拌2分鐘。用雲呢拿精華調味
3.雞蛋打散後,繞圈倒進糖水內。立刻熄火,不用拌勻
4.雞蛋糖水倒入模具中,放涼後置於雪櫃冷凍。食用時可配淡奶
食譜2 雜果大菜糕
【材料】(2個)
‧寒天粉……4克
‧清水……500毫升
‧冰糖……約12克
‧罐頭雜果……約4湯匙
【做法】
1.清水煮沸,加入冰糖(可按口味減少或略去冰糖)
2.冰糖煮至溶化後,加入大菜粉,細火攪拌2分鐘,熄火
3.糖水倒入模具中
4.加進罐頭雜果,放涼,置於雪櫃冷凍
作者簡介: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終日流連中外飲食書寫,追憶文字食光。著有《食字餐桌》、《小食部》》和《讀食手記》等。臉書專頁:食字餐桌。
文、圖˙ 鄒芷茵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