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訪問什麼人:以土地為舞台,以權力為劇本:政治地理視角下的香港故事——專訪《供水香港》作者李家翹
【明報專訊】10年前,我從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而李家翹博士正是我畢業論文導師。那年,我們圍繞「問題意識」與「理論對話」展開過多次深刻討論。他常說,一個好的研究,應從真誠的問題出發,再去尋找答案;理論不是拿來膜拜的對象,而是需要批判回應的對象,這樣才能寫出自己的聲音。
後來我也踏入學術界,才明白這兩句話說來容易、做來極難。要深耕一個議題、保持問題意識確實不易。我一直感激他的指引,若不是當時一段段的對話,我或許早已無法、甚至無意走這條學術路。
從供水折射出的政治地理面貌
今年6月,李家翹出版新書《供水香港:地緣政治、水務建設與農業發展(1940–1970年代)》(下稱《供水香港》),對我而言,是一次深耕議題的示範。早在我大學本科時已聽聞這項研究。誠如書中致謝所言,2010年,他就在《明報》的「星期日生活」撰文,探討「為何香港依賴東江水?」2014年,他於地理學頂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IJURR)發表相關論文,從1959年後香港建立供水系統的歷程,剖析地緣政治現實,進一步反思領土管理與邊界的本質。對於一眾關注香港地緣政治的研究者,《供水香港》的面世,我們已等待多時。
《供水香港》全書共分10章,第1章鋪陳全書問題意識,回顧研究緣起,說明「供水」何以成為理解殖民統治與地緣政治的關鍵切入點。第2章則從香港供水這道本地議題,銜接至宏觀的政治地理論,介紹不同學派對領土治理的理解,為讀者打開理論視野。第3至4章,則由理論轉向歷史,聚焦戰後香港的地緣政治處境,嘗試從國家視角出發,剖析殖民政府如何在冷戰格局中自處。
之後4章為實證分析,透過具故事感的筆觸,描繪出不同持份者之間的盤算與角力。城市急速發展、人口激增,令水資源長年短缺;中方希望透過供水香港,贏取港人民心,提升政治影響力;英方則嘗試建立本地供水體系,以作對冲,但同時又須安撫受本地水務工程影響的新界農民。究竟港英政府在何時擴展供水體系、又在何種情勢下妥協退讓,九七前途問題又如何令局勢轉向?書中不單細緻刻劃港英政府在不同戰後階段的政治考量和殖民地治理策略,更通過冷戰的大時代背景,以政治地理理論為工具,層層剖析國際、地方、社群與個體之間的權力互動,鋪展出一幅動態的歷史地圖。
故這本書雖以供水為題,卻不止是水務史的重述,而是從歷史微觀切入,為香港研究開拓一套政治地理觀,將領土視作權力實踐的場域,拓展我們對香港生存環境的想像。
來到第10章,李家翹便從歷史拉回現在,為今天土地問題重新定位。他寫道:「我們不宜籠統地以『地少人多』之說作為理解香港土地問題的總結……『地少人多』是事實,但卻非事實的全部。揭開『地少人多』的表面,是更多有待我們發掘、整理的領土治理上的歷史真相。從政治地理學的觀點看,香港這片土地比我們所想像的要大得多。」(頁247-248)
「在我眼中,香港是一個學術寶庫」
理解到一套政治地理學觀對香港的重要性,讀畢全書,我心中反而浮現一個問題:「香港,能否倒過來幫助我們理解政治地理學本身?」
他說自己也思考這道問題多年:「早年曾有前輩說,香港太小,香港問題沒什麼學術價值。」這句話一直縈繞在他心中,《供水香港》某程度上正是對此的回應。「學術價值從不是由地理大小決定。你拿着一隻大象,不懂得提問,也不會看到什麼;但就算只是一條老鼠鬚,只要懂得切入,也足以開出理論的大門。」他說。對他而言,香港其實是一個具深度潛力的學術寶庫,但要善用這個場域,關鍵在於「如何提問」。
他在書中首章引用阿巴斯(Ackbar Abbas)提出的「逆反幻覺」(Reverse Hallucination)——明明很多現象發生在我們眼前,卻因習以為常,反而視而不見。「長期以來,香港研究很容易被當下事件牽引,形成一窩蜂的短期反應,但熱度過去後,研究往往難以留下長遠貢獻。」他坦言。但他同時相信,若能換個角度重新發問,從歷史脈絡與空間關係入手,香港完全可以孕育出具深度的研究成果。他說:「不少頂尖期刊的案例,來自偏遠細小的地方。不是因為地方本身重要,而是提出了重要問題與思考。」
在他眼中,香港完全可以成為政治地理學、城市研究、殖民地治理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參照,而不止是全球政治研究的一個配角。「如果我們能從本地經驗出發,提出一些世界學界關心的問題,那麼香港研究自然不再邊緣化。」這本書就是他的一次嘗試。
不止要書寫香港,還要以中文書寫香港
在我眼中,李家翹一直是一位駕馭英文學術語言自如的學者,對知識前沿有追求、有自信。《供水香港》是他首本中文學術專書,我不禁好奇:不少新生學者為求在學術界謀生存,將精力傾注於英文期刊時,他為何選擇一條看似「逆流」的路?
他笑說:「讀博士時總會想:我能否有天打進那些看似『在天上』的期刊?」他回憶,當年讀到一篇刊於行內旗艦學刊Political Geography的文章,寫的是北京天安門廣場,當時便立志也要在這樣等級的期刊「出道」。多年後,他關於天安門廣場如何成為政治空間的文章終於也在Political Geography刊出,之後寫香港供水政治時,則選擇了IJURR——另一個重量級的陣地,亦是他所說「哈維(David Harvey)的徒子徒孫仍盤踞的地方」。
「頂級期刊沒有什麼神秘,就是一個很小、但很核心的圈子切磋的地方。」他說。「那是一種學術遊戲——你進入了那個圈子,就得到認可。那些期刊,是全球相關領域最具話語權的一班人在看的,他們是決定你這個研究有沒有『學術價值』的人。」他坦言,當終於「進場」之後,滿足感來得短暫,「感覺試過就可以」。真正令他思考轉向的,是回應社會的渴望。
「2010年,在『星期日生活』發表那一篇文章後,我發現用中文面向本地社會來寫,得到的回應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用最頂級英文寫出來的論文,回應還是來自學術圈;但中文,是你身邊的人、在地的社會、各層面的讀者會真正讀到。」他說,這種交流的滿足感,讓他慢慢轉向中文書寫。
他也反思香港學術圈長期對語言的錯位理解。「我們經常覺得寫英文才是高級、寫中文就次一等。但其實你看全世界,福柯(Michel Foucault)、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這些大師誰一開始就為英文世界寫書?」
學術不是資料鋪陳,也要寫出故事
當然,由書寫英文期刊到華文學術專書,需要經歷一個轉換過程。談到寫作風格,李家翹坦言,他一直不甘心把學術寫作變成純粹資料的堆疊或公式化論證。對他影響深遠的,是已故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他的書都是在說故事,不是那種典型學術語言。」李家翹說。「我第一次讀他寫《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的那本書時,就被吸引了。他寫得像小說,但裏面藏着非常深刻的歷史觀。」
他補充,這種風格其實也見於福柯——被視為艱深理論家的代表人物。李家翹認為,福柯其實也是在寫故事,只是因為素材來自歐洲社會經濟史,華文讀者不熟悉,所以難以消化;但若細讀文本,那些都是非常生動的敘事。
他坦言,《供水香港》的寫作,是一場在敘事與理論之間尋找平衡的實驗。他不希望由理論牽着走,也不願文字變得艱澀難讀。「例如,整本書的核心,其實是一種『過程為本』的認識論(process episteme)。」他說。「在我眼中,世界不是靜止的結構,而是不斷生成與變動的歷史過程。」
雖然書中第2章交代了政治地理學的基本視角,但他刻意收斂鋪陳,將更抽象的理論思考——他對認識論的理解——藏進敘事結構中,而非逐點說明。「為了書寫出歷史過程中空間與政治的張力,我的政治地理學研究,往往會有歷史的深度。也因此,不少讀者把我的著作定性為歷史學的著作。若要更準確的講,我會把我的研究定義為歷史政治地理學(historical political geography)。」
為了實現這種風格,他花了不少時間構思章節鋪排與敘事節奏——從哪裏開始、如何過渡、每章之間怎樣緊扣——整體設計既要有內在邏輯,也要讀來順暢。「我希望讀者跟着故事走,慢慢感受到理論乃早已滲入其中。」
香港第一本政治地理學專著
在訪問末段,李家翹一貫謙遜,自言仍有改進空間:「這本書的文句上我仍覺得不夠漂亮,不是我心中最理想的模樣。看下去的故事性,還是不夠強。」
但一些轉變,其實已經悄悄發生。拿起書本,反轉到書背,最上方一行小字——「學術專著:香港研究/政治地理學」——他格外在意這個分類。「本來出版社同事只想寫香港研究和政治學,我跟他們說,我想要加上政治地理學。因為如果這樣標註,這本書應該會是香港第一本真正以政治地理學名義出版的中文專著。」他笑說,當時出版社一度回覆「香港沒有這個分類」,但最終還是答應了。「我覺得這樣很好,對我來說是一個記號,對中大出版社來說,也算是出版了香港第一本政治地理學書。」
拿起書本,我問他最希望讀者從中帶走什麼。「我在書裏也寫過,我很希望讀者能認識一個真正立體的香港。」他說。「我們需要重新發現香港,而這本書就是我嘗試重新書寫、重新拼湊這個地方的一塊拼圖。」
他形容:「比起以往不少書寫香港的著作,我相信這本書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告訴讀者:原來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香港。」他停一停,再補充說:「甚至是學會理解香港的政治,而本書所展示的、有歷史面向的政治地理學就是一個很有力的切入點。」
我很期待,這套新視角,在未來會再衍生出怎樣的研究。
■答•李家翹
政治地理學者,於中文大學政務與政策科學院任教,著有《供水香港》一書。喜愛在故紙檔案堆中重組歷史真相。閒來研究、集藏中國古代石器、玉器。常逛地攤。會為參觀博物館展覽而去旅行。20年前曾赴內蒙多倫大河口,踏訪史前紅山文化遺址。
■問•唐健朗
倫敦大學學院資訊學系博士,主力研究出版工業和文化,以及知識生產和資訊傳播機制,現為金斯頓大學出版講師。
文˙唐健朗
編輯˙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