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拒絕「死鹹」 讓微生物發揮 快樂種田 復興本土醃漬菜
【明報專訊】城市人探訪鄉間農夫,最棹忌食農知識之匱乏,農田就在眼前,卻認不得幾多棵菜。粉嶺丹竹坑村農場「鄉騲習作」的主理人蕭依萍(Rebecca)給大家更高難度的挑戰:7款裝着醃漬菜的玻璃瓶子攤出來,你可認得每一瓶是哪款菜?今年是Rebecca務農第10年,剛經歷破紀錄連環黑雨,芋頭和薑田淹水喊救命,未及仔細思考要不要為雨後又曝曬的田壢澆水,下一輪暴雨又再來;她仍然笑笑口面對。她立志復興本土醃漬菜,主打低鹽兼無防腐劑。種田快樂,種田無憂,如果可以掙到錢維生,就更好了。
邊看參考書邊嘗試 每個醃漬周期3至4月
秋冬春種菜,夏天種芋頭、薑、豆和瓜。所以,記者日前到場,是見不到醃漬菜醃漬前模樣的;這正正反映醃漬菜的特色,讓人將食物跨越時令,長久保存。Rebecca月前已把各類當造葉菜收割,醃漬完成。「香港的醃漬菜原本是隨着簡樸生活出現,這裏附近的布格仔村,以前村民會做好多客家醃菜,帶一碗飯加少少醃菜就上山耕田,午餐撈飯吃,不會回家,因為要行好遠。就是慳的性格,食物有多就會拿來醃。他們有個盎,什麼都會擺進去。」她說。
她農場出產的醃漬菜暫時有5款(菜脯、大頭菜、雪菜、鹹酸菜和梅菜)。每次醃漬需要花3至4個月:2至3個月種植,收割和清洗後將菜放進大桶醃1至2個星期,菜脯另涉日曬工序,若陽光猛烈需曬一星期,梅菜則要曬還要蒸。
健康醃漬菜 少鹽無防腐劑
新世代食家着重食材健康,低鹽低糖低油。要將醃漬菜做成健康食物,Rebecca說有幾大要點。「不健康的醃漬菜,多鹽是一個元素,硝酸鹽也是,另外就是防腐劑。所以我減少落一半鹽,因為真空包裝所以不需要防腐劑,而用有機方式種菜,令亞硝酸鹽更少(按:亞硝酸鹽會隨醃漬時間減少)。另外有充分發酵的話,本身就會產生乳酸菌不用額外添加調味,不用像坊間做法一樣,死鹹,落好多鹽。」
提到自己大學本科是讀物理,她隨口便預判記者的提問:「跟這些沒有關係,醃漬應該是chemistry(化學)」。學醃習漬,她是邊看參考書邊嘗試,希望復興現在被社會遺忘的一種飲食文化。她說目前農場未成功建立一套生產型農場的經營模式,但農田出品的菜量已經不少:因為菜在醃漬過程中會縮水,如100斤梅菜和菜脯會縮至10多斤,鹹酸菜和雪菜會剩下四成,她要種出數以千斤計的菜,才能生產足夠的醃漬商品。「每年要有600斤蘿蔔來做菜脯!」
「我被醃漬菜的香味吸引。」她尤其記掛曾在西安吃過的一款梅菜扣肉,思疑既然港產醃漬物買少見少,反觀售賣新鮮有機菜的農場頗多,2020年疫情初期便租下這片三斗大(約2022平方米)的農田。
天災驚覺生命無常 轉行身體力行務農
香港新農不少,但一人打理整個農場的較罕見。鄉騲習作的農棚、磚地和水力等基礎設備,由Rebecca包辦。學習務農之初,她的師父是「樂田園」、有超過40年耕作經驗的的有機農夫婆婆。2016至2019年間,她到鄉騲習作鄰近的「O'Farm」跟農夫葉子盛和「復耕者聯盟」的師兄種田,也到台灣台東學習秀明自然農法。後來,O'Farm的農友租下鄉騲習作現址、原來有老農夫耕作的農田,後來再轉租給Rebecca。地租不便宜,好在沒有紅火蟻窩,土壤也算好。
是什麼促使理科高材生下鄉?Rebecca說要從天災,讓她驚覺生命無常講起。畢業後,她曾投身商界,從事玩具採購工作,沒多久南亞大海嘯發生,「覺得生命原來可以隨時就消逝,想做的事情,就應該馬上去做」。她加入宣明會,在寧夏駐點——部分香港菜心的出產地,協助農村社區發展,範疇包括扶貧和女童教育。「發覺為何農民地位那麼低,被壓榨但又不怎麼會反抗,明明他們是生產食物的人,在社會中很重要的。」她再讀中大人類學碩士,加入「社區伙伴」推廣內地的社區支持農業工作。「我鼓勵城市年輕人返鄉歸土,好似不斷叫人去,自己又沒有實踐,齋講不做,就辭職試下自己做啦。」
鄉騲習作的醃漬菜產品叫「安心漬菜小伙伴」,因為無化學農藥和添加物。5款菜各以200至300克包裝,售價50元——是街市「鹹菜」的約兩倍。這價錢已是她衡量後決定,「好難回本,又不想定價太貴」。或因為合作零售商戶的推廣好,或因為港人愈來愈着重飲食,Rebecca的醃漬菜在過去兩年銷情均理想。
接收農友產品製作
她講解道,雪菜適合配搭豆腐乾炒肉,還可以加入番茄薯仔湯;鹹酸菜適合做酸菜魚;菜脯最簡單可菜脯炒蛋,或切碎後做醬來炒肉;梅菜可跟扣肉,和炒椰菜亦很搭;大頭菜適合煮蜆,是煮潮州蜆必備。大部分醃漬菜,屬十字花科芸薹,是芥菜變種,醃漬時使用菜的不同部分製成。她自家種梅菜和包心芥,雪菜和大蘿蔔來自友好農場。前幾年本地農業組織「田嘢」發起「香港蘿蔔」計劃,她則接收部分外貌稍遜的蘿蔔。
近年極端天氣頻密影響大小農場收成,Rebecca說有計劃地恆常接收農友賣不完的各類農產品或許可行,但若一時「大貨」一時又沒有貨,她難維繫浮動的生產周期,而且研發需時,會令她自負盈虧添負擔。精緻農業是農耕的一種出路,惟不宜期望過高。
種田、醃製、擺市推廣一脚踢 兼開工作坊維生
數年前受訪,Rebecca說單靠務農無法「搵到食」。上周訪談時,她也指仍未能單靠務農維生,目前農務收益夠繳地租和屋租。移民潮加上北上消費盛行後,本土農業客源減少,她除了種田亦要開工作坊。比起售賣新鮮蔬果的農友,她的醃漬菜可存放更久,不怕「收菜後若翌日還未賣出,菜葉已經會凋謝」,可算是優勢,不過背後投入時間成本亦更高。
正值盛夏,她農田種着剛被狂風暴雨吹歪的芋頭、樹豆和薑,「明年可能減產,因為太熱了!而且芋頭和薑不算能賺得很多收入」。要到11月過後,才適合再種下葉菜,通常她會先種醃梅菜的原料
見Rebecca攤出來暫時的醃漬菜,未有「Before & After」對比可作參照圖,攝影記者有點頭痛。此時她告訴我們,原來她跟古早客家人一樣,都相信「萬般皆可醃」;找來一根芋梗,削皮切片,真的開始準備醃起來。「問題只是醃後是否可以保持港人喜愛的爽脆質地,蒲瓜可以,青瓜就難keep。」薑也可以作醃成紫薑漬,只是原隻出售更划算,她未有開發新產品的計劃。
她開辦工作坊,有時候會教參加者如何做韓國泡菜。「洋葱1個,蒜1個,蘋果1個,辣椒粉1匙,魚露50ml」,黑板上寫着。她說泡菜調味較多,香港醃漬菜更原汁原味,不論是菜脯、大頭菜、雪菜、鹹酸菜還是梅菜,成分就是菜和鹽。雖然本科非修讀化學,她頗感恩微生物為人類帶來的味覺享受。市面上大多數「鹹菜」來自內地和台灣,多有「死鹹」的情况。Rebecca說減少放鹽巴,也是讓微生物可發揮醃漬效果的做法。鹽分多可加速鹹菜製作流程,可是不能讓菜充分發酵。
鄉間生活,Rebecca過了近10個年頭。「我好享受,但年紀漸漸大,有一日可能會耕不動。」客人少也好,天氣差也好,香港農夫最大的困難,還是當數「什麼都要自己做」。種菜的是她,收菜醃菜的是她,經營社交媒體和銅鑼灣擺市集的也是她。近路邊的田地,租金每年加價,她未打算搬走,因為農場基建不如過家家能隨便搬來拿走,重建將白費她5年建設和養地心血。
「鄉騲習作」起名原意是要像一根野草,以貼地角度記錄鄉郊,身體力行實踐農活。鄉騲習作已獲批參加,能合規進行休閒農業活動的「農+樂」農場計劃,希望增加收入來源;未料,4月漁護署新增需要成為信譽農場(執行定期農場測檢)或參加有機耕作支援服務的要求,有農業界人士批評廢時失事。Rebecca苦笑,稱會聽命行事。就目前而言,如何應對極端曝曬和雨淋的威脅,不論對野草或是農作物,均為最關鍵事。
文˙ 梁景鴻
{ 圖 } 鄧宗弘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