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外傭的日常世界:一個債務的視角
【明報專訊】若不是外傭借貸殃及僱主被滋擾,社會大眾乃至政府恐怕沒有那麼留意到外傭過度負債——這個由來已久的問題。
現時,政府正公眾諮詢加強規管持牌放債人,到本月22日截止。針對低收入者過度借貸,政府建議為月入1萬元以下借款人的「無抵押個人貸款」設限額,並提出兩個方案,或是以借款人的每月收入作基準設立上限,或以還款佔入息比率作上限。
綜觀政府官員、立法會和諮詢文件的討論,外傭負債問題主要聚焦在「如何規管」財務機構放債,卻對外傭「為何欠債」、「如何欠債」這些問題不着一詞。或許,只有我們回到「家中陌生人」的日常和生命經驗,從「為何」和「如何」的視角出發,才能直面外傭過度負債的問題:何以她們掙最低人工,借貸最頻密,還可能被收取最高的利息。
5%的人口,26%的借貸宗數
全港有外籍家庭傭工人數約36.8萬人(約5%人口),她們的最低工資是4990元,平均工資是5310元,那外傭欠債情况有多普遍?
按人口比例算,據環聯數據估算,全港每15人有1人結欠私人貸款;而據Experian揭露,香港每5名外傭就有4人陷入債務問題,比例遠超馬來西亞(65%)和新加坡(34%)。
按貸款宗數計算,據財經事務局統計,全港借貸最頻繁的職業,原來是時薪約為香港最低工資40%的外傭。2023年外傭的貸款交易宗數突破30萬,佔所有貸款交易宗數的26%,即是財務公司每4筆貸款交易,便有1筆來自外傭。外傭貸款涉及金額逾60億,當中交易的宗數之多,比第二名(藍領)和第三名(餐飲/酒店/旅遊從業員)加起來還多。
按貸款額來看,財經事務局調查顯示,外籍家庭傭工的平均每宗貸款額是19,900元,即是她們月薪的4倍左右。請注意,外傭可以同時獲批超過一宗私人貸款,但政府並沒有統計外傭的貸款結餘總額,所以實質的欠債額相信更高。
負債的工人姐姐供款負擔很重,很可能一出糧就變「糧尾」。據Enrich調查,在負債的外傭中,31.2%每月還款1000至2000元,49.5%還款2000至4000元,更有近10%的人還款逾4000元,即是每月人工的四分之三。
工人姐姐與債務的距離
那麼,為何工人姐姐會負債呢?在香港,借貸是平常事,據調查港人頭兩位借貸的理由是「買心頭好」和「消費娛樂」,但外傭和普通港人的主要借錢理由並不一樣,她們頭三個理由是「建房/購屋」、「應急」和「就業介紹費」。
外傭到異地是打工掙錢,但她們從招聘開始就容易陷入債務之旅,待來到香港周轉不靈,新借的貸款很可能是原籍國債務的延伸。
在原籍國,印尼中介最多向赴港工作的外傭收取8100港元的費用,而菲律賓雖不能收中介費,但可以收取培訓、體檢和文書工作等費用,有一些不良中介便想盡辦法從姐姐口袋掏錢,如索取培訓費,或要求外傭多次體檢。無論是何種名目,工人姐姐往往都要「畀錢返工」,而且是巨款:Justice Centre Hong Kong 2016年的一份報告估計,菲律賓籍工人的平均招聘債務負擔為16,700港元,印尼籍工人則為15,454港元。最終,外傭只能將頭幾個月的薪金付給中介,或者尋求新貸款以新還舊。
在香港,中介公司只能向工人姐姐收取首月工資的10%作招聘費,但有些無良中介會以「加速申請流程」、「保證限期內獲聘」為由,超額收取行政費用,甚至誘使外傭借錢。有時候,職業中介甚至會在外傭抵港後,立即帶往財務機構借錢以支付招聘費用。
根據《職業介紹所實務守則》,職業介紹所不應建議、安排、鼓勵或強迫求職者向任何財務機構或個人借取貸款,或向求職者提供有關個人貸款的資訊。然而,在勞工處接獲的申報中,有41間職業介紹所申報與財務機構有關聯,很難不令人懷疑這些職業介紹所牽涉外傭借貸,值得社會關注。
當然,驅使外傭借貸的根本原因,在於她們肩負着沉重的家庭經濟重擔。儘管香港掙取的薪水高於家鄉,但她們通常是家中唯一經濟支柱,需要供養4至5個家人。離鄉背井來到香港,她們心中也帶着改善家園的想法——因此,不少外傭不惜舉債,也要匯款回家起樓、做小生意。
此外,應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也是外傭借貸的常見原因。菲律賓和印尼的部分地區,正位於地震火山活躍區。颱風更是東南亞的常客,遭遇天災時傭工往往借貸匯款,協助家鄉親屬度過天災。所以有個說法是,每當菲律賓的天災登上國際新聞,就是財務公司發財之時。
和其他借款人一樣,工人姐姐的借貸也交織着「需要」與「欲望」。來到物慾豐富的香港,「花錢使人快樂」的誘惑無處不在,外傭的消費習慣難免受到影響,不乏消費和娛樂的開支。在工資低廉、缺乏理財目標下,外傭自然容易超支欠債。
系統之外的借款人
理解外傭的借款原因,或許就能明白:與其說是外傭找上債務,不如說是債務找上外傭。更無奈的是,外傭的借貸經驗與普通港人不同,她們往往只能找利息較高的財務公司,甚至非法放貸。
無論是外傭還是普通港人,借錢的世界有三層「地獄」。第一層是銀行,它們監管嚴格,門檻較高,但利息較低。第二層是財務公司,它們的風險胃納較大,專做銀行不做的「次級」貸款,利息自然較高。第三層是高利貸,俗稱「電話數」,它們遊走在法律邊緣,未必持牌,利率動輒高於法定48%上限,一旦遲還追數手段非常兇狠。
在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普通港人人均擁3個銀行戶口,但只有約六成的外傭有香港銀行戶口——連基本銀行戶口都沒有,外傭遑論申請銀行貸款。即便有銀行戶口,慣於「愛富嫌貧」的銀行也多不屑做外傭借貸,因為她們信貸紀錄不完整,貸款銀碼小,還款風險較高。銀行不做外傭生意自有商業考慮,但代價卻由工人姐姐與整個香港社會共同承受:外傭往往直接跌到第二層或第三層的借錢地獄。
財經事務局數據顯示,2023年香港有341家無抵押個人貸款額達1000港元或以上的持牌放債人,但只有16家涉及外傭貸款。借貸的本質是對賭,而利息是風險的補償,外傭的壞帳率高達9.9%,仍有財務公司放貸,可以想像外傭貸款的利率一定比普通人高,甚或貼近敲詐性利率36%或法定最高利率48%,背後還有強勁的收數團隊支撐。
據了解,雖然財務公司常標榜「免文件」,但一線的正規財務公司只有熟客才有此等優待,新客戶仍須提交完整文件,不但包括身分證、護照、勞工合約、住址證明,還涵蓋原籍國的住址證明(如健保卡、駕駛執照)。箇中原因,相信是財務公司在原籍國也佈有收數團隊,而他們的追債手段相信比香港更辣。
位處借錢地獄第二層的正規財務公司尚受監管,最為人詬病的當屬借錢地獄的第三層:高利貸。這些放債人並不規範,不但收取高昂的利息和手續費,還往往要求外傭列出聯絡人與擔保人(多為其他外傭),甚至是僱主的照片和住所影片,卻連基本的貸款合約也欠奉。一旦欠款,收數團隊就恐嚇放債人、擔保人,以及僱主,逼他們就範。僱主往往就是在不堪騷擾的情况下,幫助外傭還款。
在數碼化的年代,非法網貸方便,並在社交媒體展開廣告攻勢,令外傭更易深陷債務泥沼。據網貸受害者的報道,外傭需下載手機程式才能申請貸款,貸款公司實則暗中竊取通訊錄,作為日後威脅工具。有協助外傭的NGO懷疑,海外犯罪集團可能參與非法網貸,因為發信息給外傭的電話號碼來自馬來西亞,威脅信息亦是用簡體中文書寫。
值得一提的是,前特首梁振英亦遭遇類似的非法網貸騷擾。2024年9月,梁振英在社交媒體發帖指,有網上貸款公司發短信給他,要求他代還外傭欠款。他與職員通話,發現對方有濃厚星馬口音,質疑相關違法貸款行為是由外國人離岸非法操作,在港沒有註冊公司和辦事處,因此不會也不敢把外傭告上法庭,只能以滋擾僱主的方式逼迫外傭還高利貸。
當財務公司「手緊」
借錢未必是壞事,適當運用能激活現金流,調整自身財務。但對照顧13%香港家庭的外傭來說,她們的借貸更像是結構性困境的苦果。
回到政府加強規管持牌放債人的諮詢方案。當局提出6項主要措施,包括限制月入1萬元以下借款人的貸款額,又或以「還款佔入息比率」設貸款上限;提出還款期不可長於僱傭合約所剩期限,以及考慮禁止「貸款諮詢人」;規定所有放債人定期向「信資通」更新借貸資料,公開屢次違規放債人詳情等。
簡言之,這些手段旨在收緊持牌放債人的放貸空間,要求他們根據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審慎批核,並防止僱主在不知情下淪為被騷擾的「諮詢人」。然而,政策原意雖為遏止外傭過度借貸,卻可能帶來非預期後果:當持牌財務公司愈加「手緊」,外傭可能被排拒門外,被進一步推向非法高利貸的深淵,畢竟她們對借貸有剛性需求,而非法借貸也可以跨境運作,難受監管。
歸根究柢,外傭位處全球不平等鏈條的危脆處境,「吸血鬼」高利貸正是趁虛而入,二次剝削。面對這種系統性壓榨,放債人當然需要從嚴監管,但恐怕不是單靠規管財務機構便能解決。
文˙艾迪
編輯˙林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