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旅者~Working Holiday
【明報專訊】早前我組織了一個大專勞工研究小組,希望與大專同學一起考察研究職場環境和議題,也嘗試找機會拓闊對工作的想像。當中有讀藝術的年輕創作人楊曉彤(Betty),她總有一些你估不到的念頭和滿滿的行動力。她曾在校園中扮一棵樹,不是因為要逃避阿波羅,她說想招風,無形狀的風養活了生活空間。在這暑假,Betty嘗試把「返工」變成愛麗絲樹洞,經歷一次穿梭職場旅程。
和不少大專生一樣,Betty也有做兼職,記憶最深刻的是在公共圖書館做執書員,當時有位同事每天都考她英文生字,因而學會了「search」和「find」的分別。
經「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求職
Betty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本地招聘廣告中找到一份酒店執房工作。那酒店的執房清潔服務由外判公司負責,然而該公司很快就會輸入外勞了。
我想將來內地來的外勞到酒店不是為了旅遊而是工作,要負責服務內地來的旅客,外勞與旅客身分的對換,在這種既遠且近的錯置時空,本來不留痕迹的酒店房間中會給人怎樣魔幻的聯想?
Betty見工時,公司說她經驗不足,叫她暫時先做炒散,合適時才轉長工。這正好是職場工作上的學習機會。不少打算聘請外勞的公司,無論什麼工種都要求有最少一年的相關工作經驗,也不願意花時間資源培訓員工,輸入勞工政策就成為這些僱主解決「請不到人」問題的最便宜方法。
Betty第一天返工就要獨自處理房間,新手的她整個上午只完成了一間房。其他全職同事一日最少要處理18間房,如果不能在9小時內完成甚至要無薪OT。
「掃把」(supervisor)覺得不對路,派她先跟師傅做3天去學習,每天有500元。完師後就要獨自負責一層樓,她盡了力一天也只能完成9間房,而人工亦變成只有約423元。原來兼職員工的薪酬是以47元一間房來計算的。對和我一樣起牀不摺被的Betty來說,她算進步得很快,上司也讚她鋪牀的質素出色。
換個身分重回酒店
Betty做了約兩星期就辭職了,然後以客人身分重回酒店,重溫訓練課程學到的技巧,也嘗試拓闊工作想像。
Betty向我介紹跟師傅學到的執房程序技巧:由敲門叫「house keeping」開始,記緊自備門擋,「掃」門背後的QR code開始計時。先將冷氣調校到最低溫,方便地乾除味;然後清理垃圾桶,記緊垃圾袋不可「著裙」(形容垃圾袋邊外露太多);然後檢查房間櫃桶夾萬,若發現客人遺留物件要通知「掃把」;然後鋪牀,「客房」(繼續住的)枕頭平放,「走房」(退了房的)枕頭就要倚牀背;然後洗浴室,用客人用剩的毛巾抹牆,由上到下,由內到外,還要扭開花灑倒走入面的水,避免滴水……
Betty說師傅的技術高超,負責的樓層就是一個標準,她今次住的房間就在師傅負責的樓層。
我問她執房程序和方法看似千篇一律,同事可有各自的風格?敏銳的Betty告訴我,「掃把」沒要求房間一定要有梳,放不放梳成為同事的自選動作,結果只有某位同事負責的房間才有梳,成為她的signature。另有很有同理心的同事必定會套兩層垃圾袋,因為不想到處滴水麻煩到清潔工友。也有同事有自己專屬工具,如用白粉筆把牀單清洗不掉的痕迹掩蓋。若廁所有氣味,有同事就會用自備的茉莉味空氣清新劑噴一兩下,成為她負責的房間獨有的氣味。
Betty喜歡把枕頭整到蓬蓬鬆鬆,她說這樣看起來才有睡意,但她的師傅卻不喜歡,要把枕頭整鬆後再用手肘壓一壓,變成被壓扁的麵包。她笑說和師傅曾因此爭吵過呢。
由工作到創作
Betty告訴我當時她很期望獨自處理房間,第一次收到寫着自己名字的功課紙叫她很高興,因為終於有她專屬的樓層,可以用自己的喜好去做房!藝術大概就是教我們擁抱工作的自主,而不是被套進工作。Betty模仿了不同同事的技巧,而讀藝術的她特別喜歡用毛巾反覆抹畫,「節奏,手勢,執房次序」,自主操控。
我問Betty這工作的得着,她說得到隻「老鼠仔」,勞動工作亦擴大了胃口。她自問自己是一個粗心和盲衝的人,這工作亦使她留意好多細節,如不鏽鋼上的指紋、水漬、做嘢的姿勢……
大專生與勞工
Betty在曾做的酒店房間做訪問,帶着剛離職的微溫,轉回天馬行空的創作人身分,一口氣把被子摺成心心、絲帶和不同的動物,我想這些創作簡直可以用在主題公園的豪華酒店房間內。讓工作活着,生活才有驚喜。
「勞工」這身分其實一直交疊在大專生的生活裏,同學遊離進出於職場,也是不少同學初嘗職場的階段,如果大專實習課不止是將同學塑造成工具,而是帶着仍然敏銳的靈魂觸碰我們牢牢的職場日常,啟動觀察神經,拒絕無感,奪回自主生活,就好了。
創作˙楊曉彤
文˙程展緯、楊曉彤
編輯˙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