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元來食Duck」小隊 回收麵包、兩餸飯派街坊 救食助人 築起關愛網
【明報專訊】沒有機構牌頭,不去申請資助,更不會有任何義工證書,一班喜歡「食字」的元朗街坊,發起「元來食Duck」拯救剩食行動四周年。當記者以為這團隊主打回收麵包再派發,親身隨他們走元朗市區一圈後,卻發現麵包只是他們關懷社區的起點,拉出接觸無家者、清潔職工和長者的線和面。香港保障食物捐贈者免於承擔不必要法律責任的《好撒瑪利亞人食品捐贈法案》十多年來未有眉目,義工、麵包舖和兩餸飯餐館沒擔心太多,食物當然食得,環保同時幫人是陰德。
行動發起4年 義工不止住元朗
2023年香港平均每日有3191噸廚餘送往堆填區,重量高達212輛雙層巴士。民間自發收集剩食,比例上可能是九牛一毛,元來食Duck同仁覺得仍然要有人去做。「我最高紀錄一日在兩間麵包舖收520個包,舖頭生意有時候受天氣影響,有時候受假期(北上消費)影響。但他們做生意的,不想客人來到買不到自己想要的麵包,覺得如果這樣的話,多來幾次就會得失客人,是無可厚非的,而他們都好樂意將剩下的包給我們,轉贈露宿者、清潔工和老人家。」共同發起人Shadow說。
按約定時間7點30分到朗屏俊賢坊遊樂場,記者才發現元來食Duck另一發起人Amy,便是去年「打開垃圾」系列報道中餐具租借初創企業的代表。她近來專注拯救麵包,在2021年9月參加共享食物基金「環保基金社區惜食大使育成計劃」,與Shadow等人組成團隊,自發組織活動至今。
「有些義工甚至不是住元朗的,有住青衣、沙田和大埔的,想來看我們怎麼做,然後在自己的區做,拿個經驗。」Shadow補充。她逢星期六到場主持,時有來自天水圍的小伙子James拍伙行動,後者原本是元來食Duck活動的受惠者,家中有經濟需要,領取麵包3次後,覺得自己也要貢獻一下。「現在他幾乎晚晚都來幫手,每個星期幫六日,又收下生果,幫到自己也幫人。」Amy指。
8時正,一行人移步至當區廿四年歷史老字號餅店「鴻運麵飽餅店」,自備環保袋、膠袋和鐵盒(裝蛋撻),將麵包舖收舖前未賣出的包餅回收。行動迅速,而因為10個義工進店,引起途人好奇觀望,最後店舖多了幾單生意。
鴻運麵飽餅店負責人陳小姐說,4年前Amy膽粗粗走進舖頭,問她「可不可以捐一些包給有需要的人」;麵包店當時已有送贈剩包給一個街坊作餵魚用的做法多年,她心想無家者和基層工人應該是更需要食物的人,於是爽快答應。她不擔心送包會影響店舖生意,因為需要領取麵包的人,跟有能力花錢購買麵包的,應該是兩群人,而且店舖定價低,部分麵包低至12元3個。反而,是北上消費潮重挫營業額,「今年生意好差,開關之後差好多,你看街上已經沒什麼人。社運、疫情的時候的影響都沒那麼大,但北上真的……」。
暫無法律保障捐贈者 店主因信任加入
即使政府大力推廣廚餘回收設施,本港每天新增、可堆積如山的廚餘中,只有4%經回收處理,剩下繼續加重堆填區負擔。按常理思考,若有更多飲食商戶加入捐贈剩食行列,對堆填區負荷會是好事。只是,陳小姐說不少同行擔心食物捐出去後難保障儲存環境和處理手法,若食物變質,引起食物安全問題,商戶有機會要負責任;但她信得過元來食Duck團隊,所以未有害怕。鄰舖、亦捐麵包給元來食Duck的「滿地可餅店」,則就芝士蛋糕特別叮囑:「今日或聽日就要吃,因為有芝士」,義工團隊亦此般告訴取包者,無人希望好心做壞事。
慈善團體「苗圃行動」去年則嘗試向政府提出的《食物捐贈(豁免民事法律責任)條例》草案,希望保障食物捐贈者,在真誠相信所捐贈的食物適合食用等條件下,出於良善意願的食物捐贈者,免於承擔不必要的法律責任,鼓勵捐食的雙贏行為。當時,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狄志遠亦有意在立法會動議。狄日前回覆記者指,目前立法會只剩下數次會期,未必有空間就此議題加入議程,而接下來有換屆選舉,若他或黨友成功連任,會考慮屆時游說政府部門提出草案,若不成功,就會提出私人條例草案,惟後者門檻較高。
記者回到店舖門口,與Amy一起等待裝包入袋。她回憶發起行動初期,「真的是在這個區逐間逐間問:可不可以捐食物給我們呀?」她本無打算一定要收麵包,「不是很多舖頭願意,連賣凍肉那些都問過了」,唯有麵包舖願意捐,可能它們是「街坊舖頭」,「較易話為」。她說鴻運和滿地可店主有心,在3年前數次傳媒報道元來食Duck後,店舖生意稍有改善,「好多人幫襯,我們是收不到包,哈哈,但即管報道啦,應該要幫返他們的」,不過熱鬧難持續,兩星期後生意又回復平淡。
義工James、蓮姐、阿螢和湯丸在公園涼亭,將5款不同麵包逐袋綁紮,派發給前來領取的街坊——多為女性。他們另留無餡料,即較易消化和不易變質的麵包給區內老人院。而由於滿地可的麵包單價較貴,Shadow觀察到部分街坊會等到元來食Duck團隊回收滿地可的包後才排隊領取,她盡量以平均分配兩家麵包店麵包的方式派發麵包。她不會為取包者設門檻,因為首要目的是環保,同時助人,但務求最大程度達至公平。
連結清潔工 幫助無家者 組織靈活
正當元來食Duck「朗屏小隊」移步至雞地(元朗墟一帶)方向,沿路將麵包送給老人院護理員、食環署垃圾站清潔工、倒樓清潔工、公廁清潔工、拾荒者和無家者時,「雞地小隊」的義工Wilson和Toby已收集好兩餸飯餐館的飯盒,在元朗兒童遊樂場等待匯合。
Shadow說:「一開始我們只是在這裏(俊賢坊遊樂場)派,後期我整個元朗去巡,看哪裏有露宿者,知道他們在哪裏活動後,就周圍去找他們」。途徑大陂頭休憩花園,遇到一位來自澳門的無家者叔叔,一行人停下來聽他分享今日無家者狀况,以及嘗試幫他申請樂悠卡。「所以你們其實不止是派食物?」記者問。「對呀,我們是一班有心街坊組織在一起,有什麼想做的就合作做,有時候露宿者除了物資,還想見親人,有義工協助他去見,也有不懂申請社會福利的,我們就幫他搞手續,甚至幫手搬家,很多時候就是傾偈,建立感情。」Amy答。
Amy正職其實是樹藝師,Shadow已退休,湯丸則從事社工。雞地小隊的Wilson則在3年前看過網媒報道元來食Duck,碰巧自己想做義工,他私訊團隊的facebook專頁,方加入每周行動。每逢出動,朗屏小隊和雞地小隊會循反方向走動,一隊派麵包,另一隊派飯。Amy形容,「都不會很大負擔,因為是自己想做的事」。原來,兩餸飯餐館也是透過訪問認識這個民間自發團隊,「問我們,有些飯不知派給誰好,我話我可以告訴你無家者在哪裏,然後他們就親身跟着我們派,信任我們後就定期把飯盒交給我們,定期星期五六日派」。
助源頭減廢
記者日前就環保議題採訪環保教育達人大便妹,她觀察到在廢物生產點集中收集回收物(如在學校收集即棄塑膠飯盒和廚餘),效率較零散回收高;家居回收公司The Loops創辦人黃靖羲表示,環保不止是個人的責任,若大型商戶源頭回收,甚至源頭減廢,比起市民勤力儲起多多回收物再回收有用得多。Amy說礙於機構慣常做法等原因,與合作的連鎖餅店及非牟利機構難在本篇報道公開名字。如果將來政策能為環保和社區工作拆牆鬆綁,對多方都會是幫助。
在元來食Duck團隊口中,「垃圾徵費」、「funding(資助)」這類字眼未出現過。「垃圾徵費對我們沒多少影響,無論有沒有都會做」,Amy沒遲疑地回應。目前社福界資源緊絀,政府資助更連年減,她和同伴們因為沒申請資助所以不會擔心,「我們不是註冊團體,反而是好,有什麼想做就去做,不用追數,沒什麼(機構)規矩需要守」。
【關愛篇】
文˙ 梁景鴻
{ 圖 } 鄧宗弘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