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自己做
【明報專訊】最近在舊屋翻新裝修工程的事宜上感到一陣無力感。可能自己從小經濟拮据,又或純是欲望,養成了想要的都動手做的習慣。由布袋、衣服、帽子、背包、毛公仔,到上大學後多了一點技巧和資源,又製作過首飾、眼鏡、木櫃、木椅之類。「自己做」對我來說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法。不論技巧夠不夠好,總能以有限資源控制結果。於是在裝修工程中,我便隨便想到「蚊網能自己做一個設計更簡潔的」、「地磚自己鋪有點起伏感也不錯」、檢查圍欄的結構後又興奮地想「把這裏那裏折掉再用鋁條和木材重裝更好」之類的想法,還馬上畫了圖,計劃要買什麼材料。可恨是我跟裝修工人和圖則師溝通不順,還是可能「自己動手做」這件事讓他們感到太兒戲,最後大家還是一笑置之。
剛好在東京都美術館看了一個叫「つくるよろこび 生きるためのDIY」的展覽,英譯「Pleasure in Making: The Creative Spirit of DIY」。展示致力於探討DIY的方法和精神的4個獨立藝術家、一個藝術家組合和兩支建築師團隊的創作。當中藝術家若木くるみ的《CANベルスープ》,用空罐、牙膏管這些無用之物拓印,讓這些被丟棄的東西再次留下痕迹。瀨尾夏美關注的是語言的殘留。她在東日本大震災後,與災區居民互動,抄下對方的話語,再轉化為繪畫與手稿。她沒有重建災難敘事,而是慢慢鋪出一種日常對話的地景。那些句子也許零碎、私密,卻構成另一種形式的重建:一種不靠紀念碑、不靠口號,只靠語言的堆疊與傳遞完成的棲息。
野口健吾《庵の人々》系列,探訪居住在河邊或公園的街友,拍攝他們的肖像照,以及忠實記錄他們用廢材和防水布搭建的臨時居所,照片中的人們為了生活的迫切,自我創建的空間處處可見巧思。
兩組建築設計單位則將DIY延伸到社區規模。他們不直接設計建築,而是與居民一起整理空屋,調查使用方式,重新找出場地的可能性。他們尋找公共空間中的縫隙,在效率以外,保留聚集與討論的空間。這些行動不求轉變全貌,而是使事情能夠持續進行。全展覽不設明確路線,觀者可以自由走動,也可以在動手區域使用工具與材料組裝些什麼。
雖中途有因看到「專業」的影子而感到納悶,因相信「動手」這件事本應是人人都可以做。DIY所內含的,是一種「抵抗專業化」的姿態。在分工細密、效率至上的社會中,親自修補東西,像是能回歸人與物的基本關係。想起曾抄下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對「行動」與「勞動」的區分。她認為「製造」是通往自由的起點,而不是困於日常的奴役。透過DIY精神,從純粹消費者的角色中逃脫,重獲行動者的主體。
文:陳楚翹
(從事藝術創作,現居東京)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