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診大絕招!8月起9種病人住院日縮短,近20萬人提早釋出病床
為了加速病床釋出、減少急診待床壓力,健保署8月起,要實施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OPAT),預估1年可讓將近20萬人提早出院,回家繼續完成治療。哪些人適用?回家後要怎麼治療?率先實施的醫院遇到什麼樣的兩難?實施OPAT已經10年的英國,給台灣3個重要忠告。
醫院護理師大量出走,為維護病人安全、符合護病比,醫院就會選擇關床。病床減少,急診首當其衝,需要住院的病人滯留急診,一等就是2、3天,病人辛苦,急診醫師也被壓垮,爆發離職潮。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6月接受《康健》採訪時表示,為加速病床釋出,將實施「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OPAT)」,病況穩定、住院只為完成抗生素療程的感染症病人可提前出院回家,再每天回門診打抗生素。醫院門診實施一段時間,會開放基層診所也能做,讓病人更方便,也能開創「跨總額(醫院、西醫基層)」的照護模式。
病人最想知道的,是哪些病可以早點出院回家?急診醫師最想知道的,是全面實施OPAT能釋出多少病床?健保署參議黃珮珊日前在台灣在宅醫療學會舉辦的「在宅急症照護一週年」研討會揭曉答案:
罹患以下9種疾病,且病情穩定、有行動能力(不是機構住民也不是居家醫療個案)的病人皆適用:
1. 肺炎
2. 尿路感染
3. 軟組織感染
4. 骨髓炎
5. 脊椎感染
6. 敗血性關節炎
7. 心內膜炎
8. 術後感染
9. 醫療器材相關感染
根據2023年健保資料估算,1年約有19.6萬名住院病人適用OPAT,總住院件數為22.3萬件。這些人不需要再住院1、2週,病床可以提早釋出。
OPAT適合有行動能力的病人,如果是行動不便的機構住民或居家醫療個案,或是住在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的病人,罹患這9種感染症怎麼辦?健保署預計下半年將在宅急症照護的適用範圍,從原先的3種感染症(肺炎、軟組織感染、泌尿道感染),擴大到其他感染症,由醫療團隊到府注射抗生素。
奇美醫院「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成功3關鍵,還有兩難待解
奇美醫院積極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劃,OPAT也走在最前面。奇美醫院副院長、感染科醫師湯宏仁表示,OPAT能減少院內感染、釋放床位、減少醫療支出,而且病人滿意度很高。自從今年2月建立流程,截至5月26日,已經服務39名病人。
這些病人半數小於65歲,62%來自門診,23%來自急診,15%來自住院部,以泌尿道感染為大宗(54%),其次為關節感染(15%)、軟組織感染(13%)、呼吸道感染(5%)、腹腔內感染(5%)。39人大多順利在門診完成治療,只有6人仍因發燒而住院。
抗生素療程一旦開始就要耐心完成,才不會治不好還產生抗藥性,為了讓病人乖乖按時回門診打抗生素,奇美醫院煞費苦心。
「OPAT成功的關鍵有3:患者選擇、團隊整合、系統支持。」湯宏仁說,收案前評估要審慎篩選病情穩定、治療單純、能夠配合的病人,跨專業團隊要有感染科醫師選擇合適的抗生素、監控治療的過程,藥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每個都不可或缺。流程處處都要為病人設想。例如,奇美醫院附近出了名的難停車,醫院給OPAT病人專用停車證、快速通關等優待,注射區環境也比一般門診區更舒適。
要讓病人願意回門診打針,最好以1天1次為限,但這會限縮抗生素的選擇。湯宏仁表示,這是目前最大的兩難,OPAT很容易會違反「窄效優先」的抗生素管理原則,被迫跳過較精準的窄效抗生素,直接使用廣效型抗生素,增加抗藥性風險。如果讓病人提早出院,還要以每天6次、8次的頻率注射窄效抗生素,就需要輸液器(infusor)這項醫療器材,但目前健保僅給付用於居家化療(900多點),若OPAT要用,病人得自費。
確保藥物穩定、建立資料庫,英國專家向台灣提3大忠告
把抗生素放進輸液器,病人自己在家裡慢慢打,藥物穩定性會受到氣溫、環境影響。抗生素在不同設備,或不同環境下的穩定性資料、全國各地的感染症特性,都是國外專家建議台灣必須著力建置的大數據。
「確保藥物穩定性,我們才能公平地提供照護,而非讓某些人享有、其他人卻沒有。」應邀來台演講的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Mark Gilchrist表示,英國推動OPAT同時,也逐步審視各種輸液設備與抗生素的安全性及穩定性,發現低於某些溫度時,流速會變慢,若環境過熱,藥物可能就會變質。現在還有幾種昂貴抗生素,穩定性數據明年才會出爐。
此外,Gilchrist也表示,「OPAT概念並不新,新的地方在於,我們現在擁有大量資料。」英國50多個治療中心的登錄系統,截至目前,已經累積超過5萬個治療日的資料,這些資料能讓醫師在社區治療感染症的時候,能夠與當地醫院的感控資料連結。如此一來,即便來不及細菌培養、只能靠經驗性給藥,也要根據當地特性去選擇藥物。若不這麼做,抗藥性就會累積,「我保證再入院率會更高。」
台灣即將跟上美、加、英、法、德、新加坡、澳洲等10多國,實施OPAT,研討會與會醫師都躍躍欲試。不過,Gilchrist提醒,抗生素管理的原則是,僅在確定有必要時才放置靜脈導管,若口服抗生素治療同樣有效,就應優先選擇口服藥。
(本文諮詢專家:健保署參議黃珮珊、奇美醫院副院長湯宏仁、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Mark Gil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