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針灸治療有用嗎?延緩腦部退化、維持身體功能...中醫師曝治療5核心目標及作用機轉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吳柏鋒提醒,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持續惡化的神經退化疾病,雖目前無根治方法,但透過中西醫整合,特別是針灸等中醫治療,可延緩退化、維持生活功能、降低住院與插管風險。(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提供)
一名75歲婦人因認知與記憶功能日漸退化,四年前確診為失智症,並開始接受西醫治療,然而病情未見改善,反而逐步惡化,從最初無法準確記得子女的名字,進而退化到需全程倚賴輪椅行動,甚至連基本進食動作如張口、咀嚼都變得困難。為尋求改善契機,家屬轉而帶她前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求診。
經吳柏鋒中醫師詳細診斷後,判定該名婦人為中重度失智症患者。考量她平時在安養機構生活,已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為避免加重藥物負擔或產生交互作用,經充分醫病溝通後,建議採用每週2~3次的針灸治療作為輔助方案。
出乎意料的是,在持續一年以上的針灸治療後,雖無法回復至疾病早期的完整功能,但該名婦人已能簡單地與人對話,也能配合日常如刷牙、進食等基本動作,並在他人扶持下行走短距離。更重要的是,這段期間她未曾因併發症而住院,也未需插鼻胃管或導尿管,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失智症不只是記憶衰退!而是全方位的腦功能退化
吳柏鋒中醫師指出,失智症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類以「認知功能障礙」為核心,合併至少一項以上其他日常功能退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受影響的功能包括:
- 記憶力:難以記住新資訊、忘記熟悉人物或事件
- 語言能力:找不到正確詞彙,或出現語無倫次的現象
- 專注力與判斷力:難以集中精神,處理多步驟任務困難
- 社交與情緒表現:出現焦躁、妄想、幻覺等
- 動作協調與執行功能:如穿衣、洗澡、用餐的能力退化
失智症根據嚴重程度可粗略分為三期:
- 輕度失智:記憶減退、邏輯與學習能力下降,定向感出現混亂;
- 中度失智:可能出現幻覺、妄想、日落症候群、情緒易變,與人溝通變得困難;
- 重度失智:患者語言支離破碎,個性變得冷漠與封閉,無法自理生活,甚至出現吞嚥困難與四肢僵硬。
中醫針灸輔助!延緩失智退化
在現代醫療中,失智症多以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為主,其次為血管性失智、路易氏體失智症等,儘管現有藥物能暫時穩定部分症狀,但對已進展至中重度的患者往往效用有限。針對這一難題,中醫療法,特別是針灸治療,提供另一條延緩病程的可能途徑。吳柏鋒表示,中醫治療失智症的核心目標包括:
- 延緩腦部神經退化
- 維持既有認知與身體功能
- 改善情緒與精神症狀
- 減少住院次數與侵入性治療(如插管)需求
目前臨床常見中醫治療方式包括:
- 中藥調理:根據體質調整氣血平衡
- 針灸治療:刺激特定穴位以活化大腦
- 耳穴按壓:穩定情緒、幫助睡眠
- 運動訓練與五行導引:提升肢體協調與體能
其中針灸常用穴位包括:
- 百會穴(頂部)-提升陽氣、清腦醒神;
- 風池穴(後頸)-疏通經絡、促進腦部循環;
- 神庭、四神聰穴(前額與頭頂)-加強記憶與專注力。
根據基礎與臨床研究,針灸可能透過以下機轉發揮效益:
- 促進神經生長因子釋放,刺激神經修復
- 降低腦部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
- 抑制細胞凋亡基因,保護神經元
- 提升神經突觸可塑性,增強大腦學習能力
- 促進海馬迴與齒狀回的新生神經細胞發育
整合照護與早期介入是關鍵
失智症是一條長期且不可逆的路,患者本身與家屬都需面對巨大身心挑戰。吳柏鋒強調,「雖然無法根治,但若及早透過中西醫整合介入治療,可有效延緩退化速度、維持基本生活功能,減少插管與住院次數,也能降低照護者的負擔。」
上述案例顯示,即使已進入中重度階段,只要持續治療並搭配家屬的耐心陪伴,病患仍有機會在語言表達、吞嚥功能與行動能力方面有所改善,為人生下半場爭取到更多尊嚴與生活品質。
吳柏鋒也提醒,若家中長者出現下列情況,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包括經常忘東忘西,且頻率明顯增加;說話顛三倒四,或難以表達意思;情緒起伏劇烈,易怒或焦躁不安;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行為舉止異常,如深夜出門、懷疑家人偷東西等。
吳柏鋒強調,失智症不是「老化的自然現象」,而是需要專業醫療介入的疾病。面對日益高齡化社會,建立一套涵蓋早期發現、跨專業整合與長期照護的支持系統,將是未來醫療政策與社會福祉的重要課題。
資料提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