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每年吞11億顆安眠藥!食藥署警告:吃安眠藥「5件事絕對不能做」
據健保署統計,2023年全台開立安眠藥已逾11億顆,服用安眠藥入睡者高達450萬人。食藥署提醒,若長期依賴安眠藥入睡,誤用或濫用恐導致成癮。想確保用藥安全,應掌握哪些用藥原則?
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19~2023年間,國人安眠藥用量已增加22%,光2023年一整年,全台醫療院所開立的安眠藥就高達11億6,725萬顆。
50歲以上族群,最易慢性失眠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7年公開的「慢性失眠者輪廓分析」報告指出,慢性失眠者以高齡族群居多,50歲以上失眠人數比率高達55.1%。
因此,如何安全、有效提升睡眠品質,已成為重要課題。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助眠藥物雖能短暫改善睡眠,卻可能造成民眾入睡時,對於藥物的依賴,甚至可能導致認知退化及失智等風險。
長期服用2類傳統安眠藥,恐出現哪些副作用?
目前常見的傳統安眠藥,主要有以下2種類型,隨著成分的不同,運作方式也略有差異:
1. 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歷史悠久,能透過抑制大腦神經活性,達到鎮靜效果。
2. Z-Drug類:於特定神經受體運作,能加速入睡、減少宿醉感,在全球廣泛使用。
楊聰財說明,針對苯二氮平類和Z-Drug類安眠藥,若長期依賴或使用劑量過高,容易抑制大腦功能,造成以下情況:
‧ 對於安眠藥產生成癮性及戒斷反應
‧ 記憶力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腦霧
‧ 嗜睡、昏沉、頭痛
‧ 出現夢遊、無意識吃東西、打電話,甚至開車等複雜性睡眠行為
新型安眠藥和傳統安眠藥有何不同?
楊聰財指出,近期睡眠醫學已針對食慾素(Orexin)系統研發出新藥「食慾素受體拮抗劑」。食慾素是大腦下視丘分泌的神經肽,負責調控覺醒與睡眠切換,若活性過高會導致難以入睡、夜醒。
食慾素受體拮抗劑不直接抑制大腦神經活性,而是透過阻斷覺醒神經元活化,達到安眠效果。相較於傳統安眠藥,較不會影響記憶力、引發戒斷症狀,也無抑制呼吸中樞的風險,提供失眠者相對安全的選擇。
安全服用安眠藥,食藥署提醒9原則
除了注意藥品成分,更要以正確方式服藥。食藥署表示,為確保服藥安全,建議民眾掌握以下「5不4要」原則。
5不:
1. 不自行購買鎮靜安眠藥。
2. 不擅自增量或停藥。
3. 服藥後不併用酒精性飲料。
4. 服藥後不開車或操作機具。
5. 安眠藥屬於第3、4級管制藥品,不得轉售或轉讓。
4要:
1. 用藥要遵照醫師處方。
2. 用藥要配白開水。
3. 用藥後要馬上就寢。
4. 用藥之外,應配合調整睡眠作息。
食藥署表示,服用鎮靜安眠藥並非解決失眠的萬靈丹,呼籲慢性失眠的民眾,除了服藥,平時應培養正常生活作息、適度運動,並少用3C產品,才能有良好睡眠品質。如果有關於鎮靜安眠藥的任何問題,應首先諮詢醫師或藥師。
(本文諮詢專家: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楊聰財)
資料來源:食藥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