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眼角膜修復醫材 可望為等待眼角膜移植患者見光明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30多歲陳姓男子因角膜潰瘍導致視力快速惡化,但等待眼角膜移植的時間超過半年,術後視力未盡理想,無法回到原先工作崗位。據統計,2023年全國共有682例角膜捐贈案例,但新增移植需求數量超過千人,供需嚴重失衡,如果錯過移植黃金期,術後效果大打折扣。
一旦角膜中層受損 患者只能仰賴眼角膜移植重建視力
高雄榮總眼科部主任陳俊良表示,我國於2013年成立台灣眼庫,眼角膜取得便利許多,提高保存效率,讓國內角膜捐贈移植的等待時間降低至92天,加上手術費用由健保全額給付,令許多國家羨慕,但因需求持續高漲,仍有缺口,有些人等到8個多月才順利接受移植。
陳俊良指出,一旦角膜中層受損,患者只能仰賴移植重建視力,無法單靠藥物或其他手術恢復。不過,傳統角膜取得本身限制多,不僅捐贈條件嚴格、保存時限短、手術難度高,術後還可能出現排斥、感染、併發青光眼或視網膜病變等風險。
此外,如果與陳先生一樣,等待角膜移植時間較長,術後可能出現青光眼、感染、黃斑水腫、視網膜玻璃等併發症。
國內眼科醫界朝向「修復而非替換」 作為移植應急之用
陳俊良說,台灣角膜移植面臨「需求高、來源少、風險在」等3大挑戰,所幸醫療科技精進,從「角膜置換」轉向早期介入「組織修復」,最近又有突破性進展,透過膠原蛋白角膜基質修復技術,植入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修補受損組織、促進細胞再生,善角膜混濁,有效重建視力,降低移植手術風險。
近年來,國內眼科醫界朝向「修復而非替換」,生技業者則開發出眼角膜修復材料,以豬隻眼角膜為基礎,脫去細胞,並且凍乾、滅菌,成為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可取代眼角膜,作為移植應急之用。
豬角膜修復材料品質穩定 有望成為人類眼角膜疾病治療解方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戴明正表示,豬隻基因序列、膠原蛋白結構與人體類似,加上眼球大小相近,由豬角膜所製作成的修復材料,可以取代角膜移植,大幅改善過去角膜保存時間有限等。
戴明正強調,豬角膜修復材料品質穩定,取得容易,數量不缺乏,可望改善過去病人長期等待眼角膜捐贈的狀況,及手術因排斥效果而失敗等問題,有望成為人類眼角膜疾病治療的常規療法。
# 首圖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