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篩檢早期占比逾8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肺癌連續21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人數首位,鑑於台灣肺癌篩檢確診個案早期占比逾8成,翻轉初診斷即晚期的常態,醫界13日呼籲「肺癌早期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無縫接軌」。
癌症希望基金會13日舉辦「健康台灣全球領航精準啟動肺癌早篩早治新紀元」記者會,響應肺癌早篩早治。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國健署111年7月起率先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導入公費LDCT肺癌篩檢;今年起擴大篩檢對象,以提升篩檢覆蓋率。政策推行3年累積逾21萬人次接受篩檢,找出2506宗肺癌個案;其中,早期比例突破8成,晚期比例下降7倍。
中研院士陳建仁表示,因應篩檢普及,更多患者能早期發現肺癌;但現階段在篩檢成果奠基之後,如何幫助患者順利接軌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成當前台灣肺癌防治的關鍵課題。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院長楊政達補充,篩檢率提升後,連帶也增加影像判讀及診斷量能負擔,AI數位工具的導入可提升診斷效率與準確度。此外,目前也有預測型AI可分析LDCT影像,預測受檢者未來6年內罹癌風險。未來技術發展成熟將能有效辨識高風險族群,加強追蹤與早期介入。
在晚期肺癌,基因檢測和精準治療已被廣泛重視,且納入健保給付。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提醒,早期肺癌患者應及早進行基因檢測,如EGFR、ALK基因檢測、PD-L1表現評估,讓醫療團隊能根據腫瘤分子特性,量身訂製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標靶或免疫等輔助治療。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分析,台灣超過一半的肺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第1B~3期術後仍有45~76%的復發機率,針對高復發風險的病患更須積極追蹤、有效的輔助治療支持。呼籲政府將健保資源重心逐步轉向早期肺癌,包含基因檢測,並特別針對第2、3期及第1B期具高復發風險(如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族群,優先規劃完善的術後輔助治療。臨床試驗數據顯示,第1B~3A期患者接受術後標靶輔助治療,5年可望降低10%肺癌死亡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