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學算命比人準,名醫分身24小時供你差遣!大缺工時代的救命仙丹?
大家都聽過AI,接下來,人人都會想要擁有「數位分身」。這個專屬分身不僅能幫助人預測未來,還能讓遠在天邊的名醫裝進你的手機,隨時為你待命。這可不是電影情節,而是在歐美及亞洲許多國家如火如荼展開的現在進行式。
想像一下,把你所有的健康資料,像是電子病歷、健檢報告、家族病史,甚至是智慧手錶裡記錄的生理數據和運動習慣 ,全都蒐集起來,在虛擬世界裡創造一個跟你一模一樣的「雙胞胎」 。
有了這個雙胞胎,醫生就能幫你預測個人健康風險、找出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甚至為你量身打造飲食和生活建議。如果你對自己的健康有疑問,名醫的分身還能隨時為你解答 。
上述所說的,並非科幻小說情節,而是正在席捲全世界醫院與健康產業的新浪潮。這些雙胞胎就是最熱門的「數位分身(digital twin)」,而此項技術將徹底改變我們對於健康管理的想像,並為缺工與高齡化的社會困境帶來解方,也是日前敏盛醫療50週年舉辦「AI精準預防健檢研討會」,全台專家齊聚討論的核心議題。
病人分身+科學算命,慢病管理成效佳
「我們的文化很相信算命,現在也有科學算命,算得很準,」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吳明賢說,病人數位分身經過AI運算,可以算出具體可信的個人化風險數據,比傳統的概括性衛教更具說服力。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大腸直腸癌權威邱瀚模表示,社會上,約有20~30%人口不關注打疫苗、癌症篩檢、健康檢查等,若有病人分身提供個人化風險數據,直接秀出「這個歲數的你,重大疾病風險已分別達到多少,預計將在幾歲時負擔多少醫療費用」,甚至透過擴增實境的護目鏡,讓人親眼看到可能的未來,或許更能觸發這些人採取行動。
特別是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與其相關的生活教練、飲食指導,更是兵家必爭之地。正如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所說,代謝疾病影響遍及全身,但預防空間比癌症大,做得好就能遠離許多疾病,值得集中資源努力做。
「病人分身」應用在個人健康管理的成果,已經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印度邦加羅爾糖尿病中心根據病史、用藥、連續血糖監測資料、智慧手錶紀錄、飲食紀錄等200多項全面特徵數據,為超過1,800名18~80歲糖尿病患打造數位分身,6個月介入期間天天提供精確的健康飲食建議和運動指示,每隔1~3週才有真人健康教練的輔助支援。
介入結束後追蹤1年,2024年才在國際期刊發表成效,參與者平均減重4.8公斤,9成參與者的糖化血色素,都達到低於7%的治療目標,6成則已不需要吃藥就穩控血糖,成效遠勝傳統糖尿病管理方式。
飲食調整是預防代謝疾病的重中之重。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指出,至少9個歐洲國家已經廣泛應用歐盟資助的「Food4Me」個人化營養衛教平台,透過評估、決策樹和建議這3步驟,提供經營養師審核過的個人化指導。
就算疾病已經發生,數位分身也是幫助人安心做出醫療決策的好工具。2025年5月甫發表的歐美跨國研究,利用英國生物銀行數據,建構超過3,400個心臟數位分身,證明大規模、全自動生成數位分身的技術可行性,也充分展現心臟數位分身,在幫助病人理解疾病、預測臨床結果、優化個人化治療方案的潛力。
名醫分身+病人分身,支持24小時安心照護
「檢查報告寫這樣代表什麼?我會得癌症嗎?這種癌會很凶險難治嗎?病人想知道很多假設性的問題,醫師很難在診間有限時間內講清楚,」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林庭瑀表示,結合病人數位分身與醫師的數位分身的諮詢平台,或許是同時解決兩方痛點的好方法。
比方說,以台大名醫的著作、最新醫學實證去訓練、打造一個某專科的名醫分身。當病人有這個科別相關的問題,平台先接上這位病人數位分身的資料,再讓名醫分身,根據這些資料去提供符合這位病人情況的答覆,達成隨時隨地的精準諮詢。
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中國,已有「名醫分身」這項付費服務。螞蟻集團開發的AI健康管家,將上百位頂尖名醫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永不疲倦的「名醫分身」,連接全國多家醫院,每天為大量用戶提供專業諮詢、解讀繁複報告。
「AI要幫助人看得懂自己的人體儀表板,」虹映科技創辦人陳立洋表示,不只是健檢報告和病歷,現在的穿戴裝置都已經非常精準,促使政府、企業、保險業三方逐漸達成共識,要根據「可量化」的健康成果去設計各項服務和策略,這也是大缺工時代下醫療體系非常需要的助力。
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許維志認為,現在醫院非常缺人,連看護、清潔人員都缺,人力成本愈來愈高。此外,慢性病病程長,失智或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數漸增,個個都有長期照護的需求。
為因應供給面緊縮,需求面又擴大的現況,若能透過數位分身技術,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照護建議,不僅能減輕醫療人力負擔,也能讓病人和家屬更安心。
但吳明賢提醒,無論人工智慧如何發展,都需要「智慧工人」來把關,才能以無可替代的真人經驗,排除AI可能出現的幻覺或偏差。數位分身時代的來臨,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自己健康的主動管理者,醫療工作者則能在科技協助下,將更多精力投入最需要人性關懷的照護工作中。
(本文諮詢專家: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吳明賢、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林庭瑀、虹映科技創辦人陳立洋、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許維志)
延伸閱讀:
每到暑假,就想把孩子送到營隊?假期只剩一半,她們找到了增進母女感情的方法
留言 0